黃廣盡
摘要:新課程改革以來,數學學科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劇烈地變化,小學數學的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數學教學方式受到了學生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對于數學學科的教學,小學數學老師必須從學生學科的學習需求為出發點,以學生將來在社會發展需要的為落腳點,切實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的各項能力。本文圍繞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從精通教材內容,優化課程內容;施教寓教于樂,引導學生學習;升華教學知識,提升教學質量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教學實踐
小學數學的教學對于整個數學教育體系而言,是比較偏向于啟蒙性教育的。而對于老師的教學實踐而言,分層教學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破額為明顯。以教材內容作為教學的基礎,而真正需要作用在學生身上的教學,是教學方法背后的數學學科的各項能力的培養,明確教學目標,選對教學方法,把學科知識通過游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理解如何去學習效率更高一些,最后能夠學以致用,形成自己的數學能力。如此一來,教學效率自然會提高。
一、精通教材內容,優化課程內容
教材是數學知識的根本,教材在知識內容方面,為數學老師的教學實踐提供了基本內容,但是老師照本宣科,極有可能使得數學課變得呆板,甚至死氣沉沉。而老師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首先要吃透教材,應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了教學的核心依據,再有講課能力,也無法讓學生學到什么東西,只會陷入迷茫。其次,充分理解教學內容背后的培養目的后,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最后,老師通過科學的,符合學生特色的教學方式。把數學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科學的教學方式指導下,掌握數學數學的思維,以此來優化數學的課程教學內容。
例如,“統計”一課中,對于統計表的認識,老師需要在精通課本所展示的內容之后,需要用更加有趣的形式,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于這一課的內容產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復式統計表功能的認識。小學數學老師在為學生進行備課時,可以做一個調查問卷,問問學生在女生和男生之間,分別有多少多少人喜歡看書,喜歡踢球,喜歡看電視,喜歡畫畫、喜歡跳繩和玩電子游戲,最后把人數分別填在相應的方框中,然后為學生展示可合并統計表的前提和要求,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學會復式統計表的使用,通過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也是課程優化的一個表現。
二、施教寓教于樂,引導學生學習
對于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是一件十分令人興奮和煩惱的事情,興奮之處在于可以學到知識,解決問題。而煩惱之處在于面對新的知識,因為陌生感和難度的提升,學起來十分吃力。數學作為一門嚴謹的學科,但是在小學階段到的學習,要做好學生對于學習數學心態,消除學生對于數學的恐懼感。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寓教于樂,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提高積極性,按照老師的引導學習數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各項素養。
例如,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一課中,對于學生學習面積計算的能力十分關鍵。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通常情況下會導致學生強制性記憶,導致記得快忘得也快。在習題和測試當中,導致學生頻頻出錯。歸根結底是教學方式出了問題,小學數學老師需要在學生記憶環節加入游戲,充分引導讓學生充分理解這部分的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再行記憶有利于學生的永久性記憶。小學數學老師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收教,一方面可以收到學生的歡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
三、升華教學知識,提升教學質量
對于數學學科的教學而言,提供了數學知識還遠遠不夠,對于學生而言,還難以滿足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需求,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學會數學知識僅僅是跨出了學習數學的第一步,如何運用學到的知識解答習題,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對于學生而言十分重要。小學老師必須從學生長遠的發展角度進行考慮,在實現知識吸收的同時,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獲得數學思維,得到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一個健全的人格和促進人格的養成十分重要,對于學生在能力和人格上的培養和成長也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體現。
例如,在“我們的校園”一課中,便是強調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不論是草坪的面積計算,草地種植植物的費用計算,賽程安排的表格設計等各種問題,對于學生而言都是一個鍛煉的機會。老師需要充分把握好這個機會,為學生安排各種問題,趁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非常重要,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的學習能力,需要從多個維度去考慮。從教材的拓展應用為開端,推動學生學會自主思考,提高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出色的教學效果,體現在學生的方方面面。首先,課業成績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需要老師關注;然后,而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知識轉換效率更是重中之重;最后,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形成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羅琳.初探分層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9(11):92.
[2]朱立宇.關于小學數學如何實現分層教學的分析[J].亞太教育,201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