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謙
摘 要:高校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聚集地和貯備地,其發展必須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做到這一點,高校必須研究企業和社會,高校所培養的學生也必須了解企業和社會。具體說來,就是學校要研究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社會緊缺的人才,社會是動態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在不斷變化,閉門造車是不行的。但是,從我國高校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高校與企業在合作培養人才方面還剛剛起步,如何使高校與企業在培養人才方面建立有效的對接機制,為企業培養合格和合適的人才,是高校和企業面臨的共同使命。本文解析了幾種現行校企合作存在的弊端,對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層思考,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三導師制度;滲透模式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學生為了更加適應企業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項目,專門為企業培養其所需要的人才,也幫助學生在此項目中能夠掌握更多的將來走入實際崗位以后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實現與經濟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高職教育質量和特色的關鍵要素。就目前來講,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七種模式:
1、“企業引入”模式。由學院提供場地及其他各種服務,將企業引入學校,建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崗位。通過合作方式,企業得到了學校在廠房、技術及技術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產成本,而學校獲得了學生頂崗實習、教師參與技術開發等機會,取得了生產與教學雙贏的效果。
2、“設備共享”模式。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提供設備,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進行生產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崗位。這種合作模式實現了校企資源的互補和共享,使雙方的設備兼具教學和生產功能,大大提高了設備利用率。
3、“技術推廣”模式。由企業提供先進的生產設備(企業產品),以學院教師為主體針對本院學生及社會人員開展的新設備、新技術應用培訓。通過這種合作,學生獲得了最新的技術培訓,掌握了先進設備的操作技能,而企業則達到了發展潛在客戶的目的。
4、“崗位承包”模式。學院承接企業生產流程外包業務,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支持下開展生產活動,教師成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學生交替進行頂崗工作。通過這種合作,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學院的師生都得到了真實生產的鍛煉。
5、“校企共訓”模式。將企業的內訓機構引入到學院,學院免費提供場地和設備,雙方共同組建“捆綁”式培訓團隊,為企業員工和學院的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這種直接引入企業培訓課程和培訓師資的模式,使學院的課程能緊跟企業要求和技術發展,同時擴充了兼職教師隊伍。
6、“培訓移植”模式。移植跨國公司的員工培訓項目,由企業提供設備及教師培訓,教師取得企業的資格證書后,為企業培訓員工,同時面向學生實施“訂單式”培訓。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學校不僅在設備、技術上獲益,學生的就業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7、“實訓承包”模式。由學院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和師資,在校內建設仿真實習場所,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同時承包學院的相關實訓課程。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管理及運行機制
(一)明確合作目標,建立共贏的利益驅動機制.
學校和企業是兩種不同的環境和資源,校企合作意味著要整合這兩種不同的資源,促使雙方資源、技術、管理與文化的互動和滲透,達到取長補短、集中智慧、觸類旁通之效果[4]。這種互動和滲透是以雙方共同價值和目標為基礎的,實現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四大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機制是推動校企合作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學校要站在企業的角度,為企業“量身打造”符合企業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和培訓員工,為企業解決技術開發與管理難題;企業要站在學校的角度,為學校提供一定的資源以幫助其改善教學條件,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現場教學環境,完成在實踐中育人的主體責任[5]。
(二)強化專業(群)建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
校企合作一般是以專業(群)為平臺的,建設優質專業(群)是引企入校、依托專業創辦企業或企業學院以及吸引企業簽訂人才培養訂單的基礎性工程。專業(群)由一個專業或多個相近專業組成,打造優勢或優質專業(群),不僅需要學校給予各類資源支持,更需要學校放權,實現專業實體化。具體做法是:成立由學校領導、專業帶頭人和行業、企業界專家和技能高手組成的校企合作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會要制定學校專業發展規劃、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審定新專業培養計劃等,指導某一專業的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共建專業的基礎上,實行專業主任負責制。由專業主任、專業主任助理、專業教師、專職輔導員共同組成專業教學團隊,主要圍繞專業(群)的教育教學及校企合作開展相對獨立自主的工作。專業(群)在教育教學、校企合作、學生就業等方面具有相對自主權,同時具有一定的教師聘用權、經費使用和分配權。專業(群)在二級學院和專業合作建設委員會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與企業之間以協議的形式確定校企協同進行合作關系,使各方當事人的責權利明晰化、規范化,真正形成“風雨同舟”的成敗有機結合機制,把此種合作看成是雙方之間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相互責任行為[6],實現專業實體內各成員單位的共同利益。
(三)創新校企合作教學管理組織,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效益
三、實現校企合作的關鍵點
促進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因:通過合作和“訂單”培養,優先獲得適用的高職畢業生;利用學校的設備、師資和場地,進行員工培訓,降低內訓成本;借助學校的技術,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工藝的改造;利用學校的資源和服務,降低生產成本;在學校里推廣企業的產品(新設備),培養潛在的客戶等。
簡而言之,高職院校要善于分析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在保證人才培養工作的前提下,解放思想,開拓渠道,充分挖掘學校在場地、技術、設備、人力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相應服務,以贏得企業對于教學工作的支持和參與,只有實現利益“雙贏”的合作才是長久的、穩定的有效機制。
參考文獻:
劉建湘.高校職院校企合作機制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中國大學教育.2011(2).69-71.
王自勤.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中國高教研究.2008(9).78-79.
申曉偉.高校職院校企合作育人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