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虎民
摘要:地處秦嶺南坡,浴漢水之靈波,享“朱鹮故鄉”之佳稱的陜西省洋縣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抓項目調結構,堅守綠色發展底線,增強綠色發展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農業產業化項目,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從中為今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實踐探索;思考啟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農村不僅僅給城市人提供農產品,還給他們提供精神家園——休閑、娛樂、恢復體力、凈化身心等服務。”地處秦嶺南坡,浴漢水之靈波,享“朱鹮故鄉”之佳稱的陜西省洋縣,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抓項目調結構,堅守綠色發展底線,增強綠色發展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農業產業化項目,促進產業提質增效。穩妥實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進行了積極實踐探索。
一、探索與實踐
隨著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喜歡到郊區游玩,隨著大城市人口疏解到周邊郊區,鄉村也會變得越來越發達,公共基礎設施愈發完善帶來更多生活便利。洋縣堅持“生態立縣、工業強縣、農業穩縣、旅游活縣”發展戰略,緊緊圍繞“有機食品產業、新型工業、綠色能源產業、文化生態旅游產業和養老養生”五大產業體系和“川、丘、山”特色農業產業布局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積極的實踐和探索。
1、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打造“有產業”的新鄉村
鄉村振興離不開經濟繁榮,經濟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在農村產業薄弱面前,洋縣大力實施以工促農,推行農業招商引資,吸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鍛造和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將農業與文化、鄉村旅游、鄉村休閑等三次產業深度鏈接,打造生態農業、田園鄉村、生態鄉村,吸引市民下鄉,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通過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不斷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實現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使產區變園區、園區變景區、農民變股民。正所謂產業興,帶動百業興,歸根結底要靠發展農村生產力。
2、以生態宜居建設為關鍵,打造“有顏值”的新鄉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鄉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首先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作為生態大縣,洋縣堅定實施“旅游興縣”戰略,依托良好的旅游資源稟賦,緊緊圍繞“五核一帶”景觀建設,著力豐富旅游要素,提升服務水平,旅游業發展迅猛。通過項目帶動戰略,不斷挖掘旅游潛力,多渠道、多層次開發旅游新元素,助推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以“增加體驗、豐富內涵、完善功能、打造特色”為重點,不斷加大旅游投入,對“一園一區”等重點景區進行深度開發和精品化打造,旅游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同時堅持把支柱產業、有機產業等融入旅游產業,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
3、以鄉風文明建設為支撐,打造“有活力”的新鄉村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村傳統文化是農村的根,所以鄉村振興必須以鄉風文明建設為支撐,堅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全面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全面準確地宣傳中央強農惠農的重大政策,讓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走進農村、走進農民。面對低俗文化的風行和公共文化陣地的弱化,聚焦“鄉村文化的振興與重塑”,大力實施鄉村文化興盛工程,挖掘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鄉村特色文化,打造鄉村文化高地,讓鄉村文化活起來,留住鄉村之“魂”,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吸引力的產業,讓農村成為有吸引力的家園,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能夠在國民文化大舞臺上并肩攜行強強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4、以加強基層黨建為引領,打造“有生命”的新鄉村
頭雁振翅,群雁高飛。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治理有效是鄉村善治的核心。治理越有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就越好。為此,洋縣縣委以精準扶貧為抓手,以農村振興戰略為契機,緊密結合實際,理清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著力加強基層黨建,強化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一是夯實基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二、思考與啟示
洋縣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風光艷麗,更以“朱鹮之鄉·生態洋縣”的美譽,為促進洋縣農旅結合,助力洋縣農村振興,推動洋縣經濟發展注入新機遇。通過以新農村試點村、扶貧開發重點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為主戰場,不斷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為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積累一定的經驗,從中也留下了一定的思考和啟示。
1、引導資源合理流動,有力推動農村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本質上更加強調生態保護、產業升級、文化傳承、社會進步的深度融合。然而,現階段中國生態脆弱和鄉村在自然生態、經濟、社會、制度、文化、金融市場等方面的發育還比較落后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本身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也就決定了鄉村振興必須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農業資源在市場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利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進入鄉村,將更多人財物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要素需求,發揮工商資本推動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
2、健全完善體制機制,積極推進城鄉深度融合
鄉村振興根本上是要實現農村經濟增收和農民收入提高,其前提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因此必須解決好人、地、錢的問題。而解決“錢”的問題,關鍵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切實落實“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3、深化農業經營體系改革,探索經濟多元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精神涵蓋了:一是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二是鄉村經濟要多元化發展;三是進一步拓展農業的生態功能。歸根結底就是加快發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濕地觀光,積極開發觀光農業、游憩休閑、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服務,創建一批特色生態旅游示范村鎮和精品線路。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鼓勵在鄉村地區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最終實現以專業化、社會化、商品化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以此,要解決農村“小生產”和“大市場”矛盾,可以通過進一步深化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和農業科技創新,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著力培養一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重點龍頭企業或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
4、加快鄉村治理機制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實施
鄉村治理已經探索了二三十年,積累了不少經驗。然而,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仍不適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新要求。審視新農村建設歷程,從鄉村與城市、新村與產業、村莊與自然、村莊與村莊、村莊與歷史文化等多種關系中,去找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鄉村演進發展規律,看到了互動、融合、和諧、差異、傳承和自治等帶規律性的東西。這些思考逐步得到了認可,還需進一步到實踐中去驗證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