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強
摘要:產教融合是區域產業深度轉型及經濟發展方式變化對當前職業教育的要求,也是重要的職業教育發展指導思想和實現方式。職業院校將通過育人特色與社會資源辦學優勢進行整合從而獲取社會認同,使企業及用人單位愿意從職業院校中招收多少學生。職業教育的本質特色是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也是和其他教育的最大不同。
關鍵詞:產教融合;職業院校實踐;教學模式;分析
職業院校是以培養對社會有用的技能型人才為主旨,為了使職業教育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重要的是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可將企業需求滿足。作為職業院校和企業為使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而進行的深度合作——產教融合,但是由于校企合作育人機制保障缺失無法深入持久,因此在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轉型的同時需要創新辦學體制。本文針對職業院校在產教融合下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分析。
一、產教融合的概念
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將企業生產與授課在課程與專業設置的開展中相互促進與融合,有效結合企業對優秀人才的需求和院校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使企業和職業院校不單是供需合作關系,而是將企業主導作用發揮的同時以其為依托對職業教育改革開展,進行成果轉化和協同創新。另外從根本上將職業院校的學生專業能力和教學質量提高,使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得以滿足。
二、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踐路徑探索
(一)在政策支持下將企業的主體作用強化
當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順利開展和應用離不開教育完善的管理機制和政策支持,這就需要與地方政府、國家兩者建立良好關系。一是高職院校的科研人員、教師遵循法律獲取的科技成果需要借助國家和地方政府明確,在績效工資、總的單位工資基數中不將成果轉化的獎金及收入納入,同時對地方政府的投入進行優化,將相關院校及行業的特色辦學特點和職業教育的撥款機制進行完善,院校混合所有制即股份制的改革選擇適當時候開展,準許在辦學過程中企業通過技術、資本等要素享受應有權利并依法參加。二是校方與企業應當將有效的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將企業、學生及院校的三方責任權利進行明確,才能使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穩定推進及發展,并幫助企業和學校在實踐訓練、實習、教學等各層面的產教融合順利實現。
(二)培養雙軌制人才
以往的高職院校使用單軌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培養,雖然學生借此打下良好基礎,但由于受到多種綜合因素的影響,與基本行業要求相比依然有一定的距離和精確度存在,職場話語針對性不足,當前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對這些培養的任務完成難度較大。因此高職院校應建立一支資深業界從業者的教學團隊,為使人才培養更加精準職場化,通過另一條軌道的建立是學術界和業界的互通加強,使企業及行業得到高校教師的深入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真正融入項目,完成企業和學生就業的良好對接,使學生在校學習與職場上班等同。培養雙軌制人才一是要將公辦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轉變,使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受到學校的更多重視,從而緊密的將企業需求、行業動態和教育融合:二是相應的考核機制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通過企業培養教師實踐能力提高并幫助專業教師向外發展。例如,企業邀請國際知名設計師到高職院校作為客座教授參與實習管理,培養擁有高素質的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這既滿足了企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義使該地區廣告產業的發展得到良好促進。
(三)校辦企業的創建
校辦企業是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生產勞動技術和職業技能進行教育培養的企業,也是有效結合職業人才與企業產品培養和生產的有效產教融合方式。校辦企業對于研究型大學來講重在提升人才、科研、教學等,對于高職院校則仍在起步階段徘徊,嚴重缺少先進的行業信息、資金投入、核心競爭力等,導致校辦企業的產教融合面臨很大難度。因此為使校辦企業在高職院校中順利創建,除了讓專業教師對當前社會客戶需求、最新的行業動態進行了解,使企業經營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才能將產教融合中校辦企業的作用的真正發揮:同時企業和高職院校共同創辦或聘請相關專家通過校園講座將最新的企業商業模式和經營理念引入,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得以提升的同時對其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培養。例如,某地區技術院校將名師工作室作為中心,通過店鋪設置向市場提出學生的手工制作、數碼設計等,是消費者在產品推銷時考核學生的作品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職業院校、學生及企業方面的需求和利益進行綜合考慮,將各個層面對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參與的主動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真正大力應用推廣該教學模式。根據當前那叫融合應用中出現的問題,站在師資與企業、行業人才需求和專業建立、職業崗位與教學課程等方面的融合角度,利用建設實踐訓練基地、相關工作室等對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創新方式進行探究,為職業院校優秀人才及教育質量的培養和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田玉.基于產教融合的職業院校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8( 04):251.
[2]朱鄖清.推進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幾點思考[J].華夏教師,2018(26):8-9.
[3]馬巧娜.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教師人際交往現狀及對策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