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就業創業工作暨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各高校切實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創業能力。畢業了,要上崗。實踐看來,只有高校提高學生職業發展能力,適應社會需要,才能使學生在就業中更具競爭優勢。
關鍵詞:高職學生;就業;能力
1.職業發展能力現狀
在非正式能力,包括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握細節的能力、抗壓與情緒管理、適應與變通能力、時間管理、責任心、團隊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忠誠度等、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和通識性能力,包括批判性分析能力、創新創造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操作技能與實踐能力、書寫能力、計算機運用能力、數理分析能力、外語能力等。三者之間,供需雙方最不匹配的,即高校培養明顯不足的,首先是非正式能力,其次是通識性能力,最后才是專業知識運用能力。
人格養成環節最為薄弱。非正式能力各項匹配最弱,其中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排居首位。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當今世界,與人和諧相處和保持順暢的溝通,進行自我管理與自我情緒控制,靈活應對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對工作、對他人、對團隊有所擔當,這些被視為“情商”的因素似乎已經取代“智商”成為影響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主要障礙。
通識性能力存在明顯不足。通識性能力包括兩個維度,第一維度是綜合素質,如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想象力、創新意識、眼界視野和數理思維等,在高校中這種素質的養成主要依托通識教育。第二維度是通用技能,包括計算機應用能力、信息獲取能力、書寫能力、動手與操作能力、自我規劃設計能力和理財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獲得貫通于整個教育體系。
適應國際勞動力市場能力偏弱。相對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和集體企業,在外資企業就職的畢業生認為,包括非正式能力在內的各種能力欠缺現象尤為嚴重。
泛專業能力與素質結構存在缺陷。所謂泛專業能力與素質結構是指畢業生拓展性與遷移性的專業能力,該能力與專業相關但又不局限于專業本身。
2.職業發展能力提神舉措
2.1支持學生、開展志愿活動,重視學生人格養成
強化的是人的立業與敬業精神、職業態度、與人和諧共處的能力等品質的養成。通過與學業考評結合,倡導學生參與社區、城鄉以及國內外志愿活動,通過社會參與培養其社會責任意識與公共關懷精神,提高社會交往與融合能力。
2.2確立問題導向,開展通識素養與技能教育
全面探索基于問題解決,融社會公正、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科學探究、方案設計乃至技術開發等為一體的通識課程項目,以豐富多樣、靈活彈性的內容體系與教學方式,力促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在更加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培養創造力、想象力和理性思維能力,并獲得各種工具性的技能。
2.3加強實踐環節,強化動手實踐與研究能力的培養
在進一步加強傳統專業實習與實踐教學環節的同時,大幅增加投入,支持本科生開展自主研究,全面開放高校實驗設備設施,為本科生參與研究創造條件;鼓勵本科生參加高校教師主導的團隊研究,培養其研究素養與團隊合作精神;創建大量暑期研究或實習項目,為本科生參加企業實習牽線搭橋;支持本科生的創新創業活動,為其專利發明申請以及創業項目的實施提供制度與條件保障。
2.4改革教學管理制度,提高學生對職業發展的適應性
改革教學管理制度,為學生專業轉換與輔修專業學習盡可能創造便利條件;打破目前單一的專業培養規格與方向,為各有志向(學術深造與就業創業)的學生創建不同課程體系;根據少數學生自我發展需要,嘗試探索由學生自我設計、導師予以指導和配合的個性化專業課程體系;吸納有關企業與行業部門人員,根據未來行業發展需求,共同參與有關專業及其課程的設計。
2.5改進課堂教學形式,以學業評價促進自主學習能力提高
自主學習能力是畢業生未來職業發展過程中的核心能力。高校及教師應該對課堂教學功能形成新的認識,把課堂教學僅僅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關鍵環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并非簡單地領會相關理論與知識。
3.我校可采取的一些實踐策略
應用技術型高校建設應建立在充分認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但就算是大三學生,對常德市經濟社會發展也基本上沒有了解,最終畢業了自然不會留在常德,更不會立即成為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其對應策略是,通過各級各類活動使學生了解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使學生明確社會、企業需要他們干什么。大力開展市情校情教育,進社區、進企業、進園區、甚至是進博物館、紀念館,使學生充分了解地方。
針對學生對于自身性格特征、職業傾向、能力水平等方面的認識具有滯后性、片面性、主觀性、自我美化性,即對自我認識不清,不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的問題。應充分運用人事測評軟件,從個性特征、能力傾向特征、職業發展傾向特征等方面盡早對學生經行分析,使其對自身發展基礎充分認識,及時做好心理準備。
在學生對專業認知不清,不知道自己所學專業要學什么、能干什么,或者出現對理論知識的厭煩感的問題上,應做好優秀畢業生返校進行專業認知分享工作,讓學生從師哥師姐口中認知本專業,最大程度上發揮朋輩輔導的作用。
受長期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并未建立起與年齡相符的辨識能力,易受傳銷等非法活動影響,上當受騙現象易發多發。對此應繼續聯合工商、公安等部門做好防詐騙、防傳銷、拒絕不良網貸進校園宣傳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消費觀、義利觀。
在創新創業方面,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意識上較為淡漠,法律程序不清、法治意識不強,維權意識原始而低效,“法盲”現象突出。應聯合法院一同展開普法教育,將法律法規教育作為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列入教學大綱和課程設計之中。
作者簡介:陳春(1993—),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學院公共課部教師。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信息: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