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花
摘 ?要:素養教育已經成為了教育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順利成長為社會需要的適用型人才的基礎工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是挖掘學生各方面潛力的基礎。因而教師要以語文教材為載體,積極拓展語文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初步審美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知識與能力的不斷互動,使得小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在碰撞中不斷成長。因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創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得以提升,最終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初步審美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
一、解讀漢字的特點,提高學生文字理解能力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基礎知識占有的比例較大,文字的認讀和理解能力,決定了 利用語言文字工具學習其它科目解決問題的效果。教學中要把語言文字的特點與學生學段的特點有效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小學高段的識字量較大,許多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加大了學生的閱讀理解的障礙。在識字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中華文化的漢字造字特點,給學生一些解讀漢字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如,跟人體器官有關的漢字:肝、膽、肺、腦、腿、臂等漢字都有“月”字,這種漢字的特點總結,有利于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再如“礻”旁的漢字與“衤”旁的漢字學生在書寫時總是容易混淆,老師可以從漢字的含義中進行歸類指導:“礻”旁跟祭祀祖先進行祈福有關,如:禮、社、祈、禱、祠、祥;“衤”旁的字大多與衣服有關,如:補、衫、襯、衩、袂、裙。在小學高段常用漢字達到一定數量時,歸類記憶既熟悉了漢字,又在歸納特點中加強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
二、加強閱讀教學,培養語言輸出的能力
學生的閱讀水平最終要體現在語言的輸出上,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只有在閱讀教學上抓住篇章的詞語描寫進行規范教學,為學生的語言表達樹立一定的標準,才能促進學生語言輸出的水平。例如在教學《橋》一課時,由于本課的體裁是小說,在扣人心弦的環境描寫中,作者運用了:咆哮、狂奔、獰笑、放肆、沒腿深,表現了洪水的迅猛;用擁戴、清瘦、沙啞寫出了本文主人公老黨支部書記的形象。讓讀者在讀文的同時,仿佛看到群眾在災難威脅生命時的慌亂和過橋的危急,以及老黨支部書記的沉穩和果敢。教學中抓住詞語對場面人物的描寫作用,梳理文章脈絡,為深入感悟本文和感情朗讀作出了鋪墊。在深刻理解了詞語對情境描寫的作用感情朗讀課文之后,訓練學生把關鍵詞語運用關聯詞語進行連接,啟發學生的語言思維。這樣在結合生動感人的篇章中提煉主題思想的基礎上能反復訓練學生結合重點詞語進行內容表達,由此提高學生語言輸出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拓展寫字和閱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增強學生人文底蘊,提高核心素養的一個關鍵環節。審美能力的培養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寫字教學。寫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常被理解成是為了熟記漢字的音、形、意,而“漢字美”的陶冶往往被忽略。老師在學生寫小楷的時候單純強調“寫工整”是遠遠不夠的。中國的漢字之美是無與倫比的最美文字,在漢字的書寫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意識到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畫卷,老師在教學中要做好書寫示范,讓學生對漢字的書寫“心懷敬意”,在書寫中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小學階段的篇章大多反映的是自然美和人性美。在講讀教學中一定要分析到位,引導學生懂得這些美,明白這些“美”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如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其中描寫的是農村的非勞動場面、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字里行間反映出農村春天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從茅屋、翁媼、吳音以及大兒鋤豆、中兒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來看有著整體的意境美字、自然美、人物美。那么美的意境讀者又是怎樣感受到的呢?在小學高段的審美培養中,老師要加強對經典作品的賞析,引導學生如何去讀,如何讀懂。在作品的意境中品味作者對美的的描寫和追求。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鑒賞能力。
四、依托寫作的文字輸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生的寫作是語文綜合水平的體現,教學中的字詞積累和閱讀分析的能力培養最終可以通過學生作文來實現對學習程度的考查。文字輸出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開展廣泛的課外閱讀活動。把課外閱讀的內容、感想和對身邊自然景觀的觀察所見,以及體現社會人民的心靈之美、家鄉民風淳樸之美等多種內容隨時隨地的記錄下來。作為作文時的應用材料。對于這一項語言文字輸出的能力培養,老師要有“跟蹤”教學的策略。如每節課設計一個三至五分鐘的“口頭作文”或在檢查學生課外練筆任務時,發現精彩片段的描寫,利用信息技術的展臺投放給學生共同欣賞,讓同學對文章進行點評,談出文中的哪一個字詞用得好,哪一句話表達得巧妙。培養學生的積累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對語文學以致用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
綜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環節,在加強文化基礎教學的同時,結合教學工作的開展,培養學生對語文語言文字的自主探究能力。因而在老師的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中,要將語文教學的側重點從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從而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陳霞.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 科技風,382(14):22.
[2]顏瑞治. 情景教學模式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用及實現途徑[J]. 當代教研論叢,2019(6):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