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摘 要: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程難度,與之前相比有了明顯的提升。小學生的智力發育速度較快,對新知識的掌握能力較強,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小學生的性格特點,不斷開拓創新,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水平,幫助學生不斷克服困難,掌握抽象化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針對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的方法創新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教學方法
進入小學四年級后,數學課程的內容有了較大程度的拓展,特別是平面幾何開始部分的內容開始大量進入教材當中。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智力快速發展的階段,對于新的知識吸收能力較強,但面對全新的數學知識,仍然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教師應當積極解放思想、敢于創新,采用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加高效、開放的課堂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階段的數學知識。
一、使用多媒體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平面幾何知識
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程當中,很大一部分知識是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角等基礎平面幾何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今后在幾何方面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必須做到充分掌握、理解。然而,小學生在此前的課程當中較少接觸類似知識,面對全新的課程內容,有時會感到無從下手,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向。面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容易被圖形和色彩吸引的特點,引入多媒體教學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迅速掌握平面幾何知識。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講授平面幾何部分內容時,往往是讓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上的幾何圖形,或購置實物教學用具進行教學。然而,無論是教材還是教學用具,都只是靜態的物體,對于小學生的吸引力不強,也很難向學生揭示不同圖形之間的聯系。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直接利用計算機進行多媒體教學,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各種幾何圖形的性質以及不同種類的圖形之間的聯系。
例如,在教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分類”這一章節時,教師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讓學生回顧之前所學過的銳角、直角、鈍角的區別。然后再在動畫上添加第三條邊,這樣就很好地呈現出了三種不同的三角形的性質。
二、采用實踐教學法,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的就在于擺脫傳統課堂的限制,讓教師和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桎梏,還原知識本身的意義。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數學教學當中,應當更加重視實踐教學的作用,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將課堂上所學的各類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的相應領域,并體會到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例如,在教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尋找生活中遇到的可進行統計的實例,例如每天在學校門口停放的汽車數量、每個班級的學生數量等。然后,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每一組選出一個統計實例,計算出該實例中各個樣本的平均數,再將所有樣本制成條形統計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就可以在實踐中掌握平均數和條形統計圖的應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統計操作知識,為今后的統計、概率等方面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采用數形結合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效率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心智發育還不完善,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大多不具備充分的理解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采用數形結合法,利用生動、具象化的圖形案例,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走向抽象思維,最終理解教材中所要求的數學知識點。
例如,在教授四年級上冊“公頃和平方千米”這部分內容時,學生由于社會閱歷不足,也從未實地觀察過教材上所舉的鳥巢、天安門廣場等例子,從而難以對“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形成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公頃”的具體大小極易遺忘。這時,教師就可以采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首先利用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占地100平方米的房屋,然后再展示由100座占地100平方米的房屋組成的小區。這樣學生就可以直觀體會到1公頃的具體大小,在將來用到“公頃”這一單位時,也可以迅速回憶起教師所舉的例子,記住1公頃=10000平方米。
四、結束語
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程與之前相比難度明顯提高,特別是引入了大量的基礎平面幾何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法,讓學生對幾何圖形形成具象化的理解。而對于平均數、條形統計圖等統計方面的知識,則應當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學習,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應用能力。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化的學科,教師可以經常使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
參考文獻:
[1]尚其凱.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中國教師,2018(S2):34.
[2]仲繼磊.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8):167.
[3]趙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研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