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已經取得一定的發展,但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學生、高校、政府、社會四要素還存在一定問題。
關鍵詞: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問題
201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掀起“萬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在各方努力下,發展迅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不僅是技術創新,而是一種包含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培養的教育。那么,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待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又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含義
生態系統由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在1935年提出,指的是一定空間中生物之間、生物有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的流動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所形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生態系統的概念很好地解釋了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也說明了系統與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這一理念后來被廣泛運用于其他學科領域。2005年,美國學者Catherine Dunn首次將生態系統引入創業領域,提出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
在創業生態系統內部,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高職院校與其他要素——創業者和創業團隊、社會、政府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與創業環境包括文化(傳統觀念、價值觀等)、制度(政策法律法規等)等密切相關。
二、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層面上的問題
1.大學生自我需求和課程設置的倒掛現象。
凋查發現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對于創業興趣度不高,對于創業相關課程的興趣度更是少之又少。為何會有如此情況?根據馬斯洛五層需求理論,他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處于18-24歲之間的大學生主要的需求是社會需要,即對愛情、友情、親情的強烈需要。而對創業成功的追求,只有在滿足其他四個需要之后,才能體現對于個人自我價值體現的需要。大學生所需的社會需要和創業教育所屬于的自我價值需要的不對稱,導致大學生對于創業教育的興趣度缺乏。
2.學生對創業教育認識不全面、認同感不夠
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創業教育相關課程理解認識不夠全面、認同感不夠。主要體現在:第一,有些學生簡單的理解創業教育就只是教一部分對創業感興趣的學生,告訴其如何開辦一家小公司。這與面向全體大學生,培養其創新思維、挖掘其創業潛能的創業教育課程的理念不同。第二,部分學生由于早期的職業規劃的設定,認為自己未來是要進企業做員工的,對獨立開展創新、獨自創辦企業這種職業路徑選擇不以為然。
3.創業啟動資金的缺乏
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既沒有積蓄,也無足夠的賺錢能力。那大學生創業資金如何募集呢?當前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主要有政府創業專項基金銀行政策性貸款、創業風險投資資金、自籌資金。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創業團隊來說,其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親友的籌集。原因在于:一是政府創業專項基金申請手續繁雜、額度小、資助面狹窄。二是銀行政策性貸款多數要求提供抵押物或擔保人,這對無固定資產、沒有足夠信譽的大學生而言,無異于形同虛設。三是創業風險投資基金一方面對于項目要求度比較高,創業項目中簽率不高;同時風險投資金運行方式也比較專業,對于無專業金融背景的大學生而言,有可能陷入借貸陷阱和債務糾紛。
(二)高校層面的問題
1.課程設計與整合有待增強
經過數年創業風潮,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已經日漸完善,也納入各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這里面既包括公選課、基礎課,也包括部分專業創業課。雖然這些創業課程群已經日臻完美,但對創業課程資源的整體設計和有效整合仍存在一些問題。
在課程內容上,一方面,存在重創業、輕創新的現象。很多高校和人社廳合作,采用SYB、KAB等創業教材。該教材主要講授如何開辦小微型企業,對于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意識塑造未有涉及。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度不高,SYB、KAB等創業教材,就創業說創業,不考慮學生學科背景,未將專業知識與創業知識相融合。從本質上講,目前職業院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仍是兩張皮。
在授課方式、考核評價方法上,創業教育課還是無法脫離固定的以“課堂授課”為主的形式,沒有考慮到創業教育考核評價的特殊性,仍然采用傳統的考核評價。這樣既不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動,也不能給學生提供參與和展示的平臺,忽視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考核。
2.創業師資力量不足
多數高校創業教育的師資是以專職輔導員為主體,以經管類專業教師為輔,配以有創業實踐經驗的社會兼職人員。這樣的結合本應具有一定優勢,但是由于課程教師的固定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各種不足。首先,輔導員雖然長期與學生接觸,能夠知道學生的真實需求,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但其教學經驗較少、甚至無創業經驗,往往是看山不見山。其次,經管類專業教師專業基礎扎實,授課循序漸進,但其授課內容理論性過高卻缺少創業實踐,容易出現紙上談兵情況。有創業實踐經驗的社會兼職人員,相對而言,實戰經驗豐富,趣味性極大,但由于其本身工作繁忙、知識理論體系不完善,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在實際創業教育中,這些有創業實踐經驗的社會兼職人員,往往是被高職院校聘請為創業導師,主要從事創業講座類宣貫,由于講座這一活動載體,缺乏長期組織保障,給創業教育的持續有效開展帶來一定難題。
3.創新創業平臺作用發揮不明顯
大學生的創業優勢就是創意與技術,最大的短板就是資金和平臺。如果資金學校無法全力支持,那么創新創業平臺的建設也將受到影響。我們通常所說的創新創業平臺主要包括大學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基地、創新創業社團等。就目前來看,我們很多高職院校創業平臺在創業教育上,作用發揮不明顯,主要凸顯在為部分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平臺建設上的投入嚴重不足,無法發揮其作用,對創業教育發展的支持更是有限。具體來說,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第一,部分平臺有名無實,領導來檢查很是光鮮,領導一走放置一邊。第二,創新創業平臺的主要負責人追求業績,以獲獎為風向標,更多關注的是以校內專業骨干教師、教授為引導的專業型“大項目”,因為這些項目在省賽、國賽上獲獎概率更高。而對于以學生為主體,真抓實干的“小項目”關注度和支持度都極低。這也極大地破壞了部分學生的創業積極性。第三,創新創業平臺市場度融入度不高、主動服務學生意識淡薄。以至于出現很多學生項目在創業比賽前可行性很高、信心滿滿,搞得如火如荼。等到創業比賽獲獎,真正進入創新創業平臺后,無人問津,慢慢走向衰亡是必由之路。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平臺僅能為極少數創業團隊提供場地,但對創業團隊的政策咨詢、專業支持、人力培訓等附加服務幾乎為零。
(三)政府層面的問題
僅僅依靠高職院校自己的力量,做好創業教育有一定難度。政府作為創業教育主導者、推進者,在制定和完善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政策、協調社會、企業、學校等各方面都起著主導作用。目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在政府層面還存著如下問題:
1.部門各自為政,缺少統一協調的機構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開展需要協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但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還處于分散階段,沒有實現統一推進。比如,發改部門負責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并不參與實際工作:人社部門的創業更多偏重于保就業,解決社會整體最后的就業難題,有些兜底的性質;科技部門負責科技創新工作,承擔創新平臺建設,但支持對象大部分是高精尖人才,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力度不大、針對性也不強;主管高職院校的教育部門,近幾年的確在大力推進創業教育,但是往往就教育談教育,和外界聯結較少。這種各自為政、缺少溝通的狀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實際效果。
2.實際政策較少、缺乏針對性
近兩年,國家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工作,各級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大部分是針對全社會而言的,單獨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很少,而且相對零散,不成體系。這就要求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關注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在協同育人方面,政府應該有更積極的行為。
現階段,校企合作助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一直在推進,但是實際效果如何呢?校企聯結程度一直不高,這主要是缺少政府的頂層設計。政府能否加大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從政策上促進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提高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四)社會層面的問題
1.企業參與度不高
企業是應用創新最前沿的地方。如果沒有了企業的創新需求,單獨來談大學生創新創業,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美國、德國等國家,很多企業與高校有著密切的合作,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往往是來自于企業的實際所需,比如,產品的更新換代、技術革新等。而在我國校企合作還是浮在表面,聯系很少,很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還存在于自我想象之中,做出來的創新得不到企業的青昧。
2.家庭支持度不高
家庭的教育和支持是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必要的條件,是學生創業的后備力量。但實際運營過程中發現,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很多時候得不到大學生家庭的支持。由于傳統觀念的固化,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的父母,一部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盡快升學,成為一名真正的本科大學生:還有很大一部分認為學生就應該在校好好學習,畢業之后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才是正途。所謂的大學生創業都是找不到工作的無奈之選。典型的案例就是,在日常學生教育管理中,部分真正創業需要休學的學生,得不到來自父母的支持。
參考文獻:
[1]TANSLEY.A.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Conceprs and Terms[J].Ecology, 1935(3):284-307.
[2]徐小洲,梅偉惠,倪好.大學生創業困境與制度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5(1):46.
[3]劉譯陽,邊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9(9).
作者簡介:
趙瓊瓊,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