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河
摘? 要:在中國傳統教育及思想觀念中,“尊師重道” “俯身傾耳以聽”是學生所應當秉持的求學態度,對應地,“師講生聽”則為傳統并一直延續至今而難以突破的教學模式。而教育的實質卻是“師生雙邊的互動活動”,其應在“人際活動”的本質下遵循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法則:互相尊重而平等對話,才是真正的現代化、開放化,而亦能夠實現教學相長目的的教學理念。本文便就此“小學數學課堂中對‘平等對話’理念的滲透”話題,做出放下師尊身份,以童心對話兒童;引導并支持學生的異想天開;師生共同實踐參與中的數學學習此三方面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平等對話”;理念;滲透
數學的由來在發現與創造,所以以提升學生數學思維、水平為目的的數學教學亦應給其提供偌大的發現與創造空間,但這需要學生主體靈活的思維,需要解脫傳統教師權威及“師講生聽”模式的禁錮,而在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中,師者真正“引導”型的角色下,在師生共同參與的實踐中,使數學教學有效,使數學課堂活躍,使師生快樂。
一、放下尊師身份,以童心對話兒童
教師自古的標簽便是“為人師表”“尊嚴”“高尚”“斯文”,但在現代社會中,在學生所具有的多元、開放思想及價值觀念影響下,此類標簽對于其的震懾作用大為減弱,而更傾向于接受平等互尊的關系與寬松舒適的相處氛圍。且學生的心中及眼里的世界區別于成人而呈現單純、有趣、美好、多元等的特征,教師對其放置于課堂上的尊重與呵護,則是使課堂有趣,使學生快樂,使教學有效,又使自身有愛的關鍵。
例如:調皮而好動是小學生的本性,課堂紀律亦便是最需要安靜思考的數學課堂的難題。對此,我則契合同學們愛玩兒的本性,向其說道:“如若你們上課能安靜認真地聽講,老師下課時便會給你們模仿大猩猩走路。”這將教師為人師表、正直端莊的形象徹底瓦解,而可能會招致諸多成人教師及家長的疑惑不滿,但此卻恰與孩子們處在了同一心理高度上,而成為了在其眼中所被認可的朋友,而不但不會使其輕視自己,相反,還能夠實現讓其安靜聽課的初衷,而我亦會兌現承諾來成為一個言而有信的朋友。除卻此,在課堂回答問題時,有的同學的聲音出于害羞與不自信等心理時常會很低。此時,我便沒有徑直讓其“大點聲”,而是在了解其心理的情況下走到其座位旁,側耳傾聽其說話,并會自然而然地、以平等的對話的心態時而點頭微笑,時而又眉頭緊鎖表示困惑。同學們以及我在此中所覺到的便是輕松、舒適、快樂,所獲得的則是有效的教與學。
二、引導并支持學生的異想天開
除卻在人際相處層面上的平等對話,在課堂知識教育上,教師亦應清晰地意識到“教學相長”才是教學的應有形態,意識到自己所具有的知識及思想并非權威,學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創造,有在其特定的心理成長特征下進行異想天開的權利,教師作為引導者還應對此進行引導并支持。且數學本身亦由“異想天開”而來,無論是其的進一步發展,還是學生數學思維及水平的提升,“異想天開”的推理動力皆不可缺。
例如:在《觀察物體》一單元《搭積木比賽》一節的教學中,我讓同學們分別畫出從上面、正面、左面這三個方位看到的一個用積木搭建的立體圖形的形狀。在完成之后,一位同學們突然問我:“老師,我可以從右面、從下面、從正面偏左一點或者偏右一點等的很多視角觀察這個立體圖形所呈現出的形狀嗎?”對此,我并沒有因為其不符合本節課的主要課程內容而敷衍了之,而是肯定地說道:“可以。”他又問:“我可以畫出來嗎?”我說:“當然可以。”并讓同學們在此思維啟迪下亦去任意選取角度,畫出在特定角度下所看到的形狀。且在畫完之后,我則又讓其選出自認為所呈現形狀最漂亮的一個角度,并聯系了攝影、拍照等此類需要選取角度以捕捉美的工作技術對同學們的異想天開進行了延伸。這將極大鼓勵其靈活自由數學思維的持續,并將為其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師生共同實踐參與中的數學學習
在知識教育層面的平等對話除卻支持學生的異想天開之外,還有在數學學習中所必須具有的實踐中的師生共同參與及平等對話。即此并不等同于教師組織下的學生循規蹈矩的嚴肅實踐,而是教師既以引導者,又以和學生同等的朋友的身份,以童心參與進實踐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及“寓教于樂”的結合。
例如:在《千克、克、噸》一章《有多重》一節的教學中,為讓同學們能夠真正感知到千克、克等此類重量單位所標示的重量,我將課堂轉移至操場的沙坑旁,發給每個同學一個塑料袋,讓其在沙坑里按照自己關于“1千克”的概念裝上1千克的沙子。我則在沙坑旁邊將其沙子一一過秤,在過秤時,我會說:“嘖嘖,太可惜了,只差一點。”“哇哦,竟然差不多呢。”“天哪,竟然都到3千克了!要是我和你要1千克的蘋果,你給我3千克,那你豈不是虧大了?”之后,我則把1千克的沙子拿給同學們掂量,然后重新讓其到沙坑里裝1千克的沙子。如此,同學們則不僅能夠通過實踐將“1千克”的概念拿捏得更加精準,亦會得到更加快樂的課堂體驗。
總之,教學活動除卻知識紐帶,在本質上其實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活動。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則應以和其平等的身份與理念融入到學生的世界中來,逐步引導其學知、做事,而使自己與學生皆擁有快樂的教學和學習生活及記憶。
參考文獻:
[1]鄧有華.小學數學對話教學思考[J].現代交際,2016(07):232.
[2]冷鳳玲.淺談小學數學有效課堂的平等對話[J].課程教育研究,2016(2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