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 要:古詩詞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華文化的寶藏,古人智慧的結晶,古詩詞極具凝練之美,有著濃厚的文學價值,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其道德品格以及開拓視野有著重要意義。如何做好小學中年級的古詩詞教學工作,幫助學生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提升古詩的鑒賞能力,已經成為眾多語文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年級;古詩詞教學
小學中年級的古詩詞教學正處于“承上啟下”的特殊階段,既不能像低年級一樣僅僅要求學生會讀、會背,又不能參照高年級段,要求學生能逐句理解詩詞意義,準確體會詩詞的內涵。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針對中年級的古詩詞教學提出:“學生應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那么如何參照課程要求,指導學生品讀故事,想象情境,領悟詩人情感呢?下面本文就分三個方面進行詳解。
一、普及古詩詞知識,做好知識導入工作
人們都說,文學來源于生活。而古詩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表現形式,其創作過程往往糅合了時代背景、環境氛圍、詩人境遇以及自身情感等眾多因素,內容具有復雜性和抽象性。教師倘若想做好中年級的古詩詞教學工作,自然不能只將視線放在詩詞本身的釋義和理解上,而是要先做好知識導入工作,提前搜集和整理相關信息,將一些基礎的古詩詞知識普及給學生,幫助他們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詩人的生平際遇,以便更好地感受詩詞的寫作特色。與此同時,對于詩中出現的一些晦澀細節,包括生僻詞和古今異義詞等,教師應該提前為學生標注、講明,方便他們的誦讀和理解。
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為例,學生倘若對傳統民俗不夠了解,在看到古詩題目時難免就會疑惑: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為什么作者會想起山東的兄弟?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進行知識導入,為大家講解“重陽節”的概念。古代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便是“重陽”,在這一日古人有著登高望遠、飲酒戴茱萸的習俗。而作者王維在這一年的重陽節飄零在外,難免回憶起自己的親人,發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也就不為過了。而“山東”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山東省,而是“華山以東”,指代王維的故鄉蒲州。通過以上概念的普及,學生對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有所深入,閱讀和理解過程也就變得格外順暢。
二、以生動情境誘導,配合誦讀以知詩意
情境創設作為古詩詞教學常用的手段,對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有著諸多好處。一方面,借助生動的想象,學生能夠細致入微的品讀詩詞中蘊含的意境,更好的體會詩句含義。另一方面,借助立體的情境將抽象的文字進行轉化,也是降低教學難度,提升學生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在情境創設的具體方法上,教師可以利用手頭現有的教學資源,比如多媒體設備、教材插圖,再以口頭講解作為輔助,誘導學生進入“詩境”內,配合以誦讀的方式,相信能收獲良好的課堂效果。
以杜甫的《絕句》為例,這首詩只有短短二十字:“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寥寥數句勾勒出的卻是一副春日盛景。教師可以利用課件結合講解,引領學生展開想象:暖融融的春天,白日漸長,江山一派秀麗風景,春風攜來花草香氣。燕子頻飛,銜去濕潤的泥土筑巢,溫暖的沙窩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春日的暖意與勃勃生機便通過燕子筑巢、鴛鴦躺沙這種細節景象展現出來,閱讀起來頗具清新之感,也為學生帶來了良好的課堂體驗。
三、激發學生求知欲,探究解疑深化理解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而求知也是課堂教學拓展的重要保障。對于教師而言,設法激起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的求知欲,能夠推動他們主動深入文本去探索解疑,尋找答案的同時也深化了對古詩詞的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不光要主動設問,用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要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問難,促使他們始終對古詩詞抱有一定的興趣,為后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試以劉禹錫的《望洞庭》為例,這首七律詩的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在開展教學的同時可以主動設問,比如從這首詩里可以讀出什么信息?學生倘若展開分析的話,可以找出不少細節,比如“秋月”說明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應該在秋季,而且天氣晴朗無風,否則不可能有“鏡未磨”一般的湖面效果,“山水翠”“青螺”也在暗喻湖水的青翠。此外,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對“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句詩的意境展開探究,思索“白銀盤里托著青翠的碧螺”和“清澈的洞庭湖中映出君山倒影”兩種意象應該如何對應,“青螺”的比喻又妙在何處?學生除了通過誦讀來深化理解外,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渠道,搜索和《望洞庭》相關的文學材料、洞庭湖的實景等,探究之余達到拓寬視野的目的。
總的來說,古詩詞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文化資源,理應被重視起來。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與方法,讓學生走進古詩詞,愛上古詩詞,在學習過程中積累自身的文化素養,成為更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錢月珍.小學中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J].科學大眾,2018(03).
[2]郭榮華.新課程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基礎教育,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