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連連
摘 要:作業既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和獲得信息反饋的方式,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延伸。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不同角度簡述了現行農村初中英語作業中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了優化設計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英語作業;存在弊端 ; 優化策略;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必須關注人文的內涵,真正從學生出發,采取正確的策略,讓學生“樂”中求知,“動”中求知,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和開拓創新的能力。然而在農村,學生的英語作業往往只是抄抄寫寫,復習鞏固課內所學知識,罕有擴大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技能的作業。
一、現行農村英語作業的設計狀況
1、作業的形式單調,缺乏趣味性
學生的作業僅局限于書面練習,一支筆、一本書和一本練習冊構成了學生作業的三要素。這樣的作業形式單調、內容空洞,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
2、作業過于強制,缺乏自主性
作業的設計都是老師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處在了被動的位置。
3、.作業的內容一致,缺乏層次性
由于實行大班化教學模式,老師給學生的作業都是內容相同、要求一致,因而作業缺乏彈性和層次感。
二、初中英語作業優化設計的策略
(一)體現一個“趣”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作業設計時不僅要考慮教學的需要,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等心理特征,努力提高作業的趣味性、新穎性,煥發他們內心強烈的學習需求, 使其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如在學習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時,可設計這樣的作業。1、回家找一張自己的童年照,或從網上下載一張明星的童年照。2、 用英語向朋友(或父母)介紹自己(或明星)的過去和現在。3、 將照片貼在紙上,并用英語將自己所說的寫下來(但不能出現姓名)。4、第二天課前分小組收好學生的作業,上課時再讓小組間相互閱卷,糾正作業中的錯誤,并猜測照片上的人。5、評出最佳作業小組、最佳閱卷小組。
這樣的作業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讓學生成為作業的評價者,非常受學生們的歡迎。
(二)突出一個“活”字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新教材在理念、體系、內容等方面都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我們要徹底突破傳統的“題海”作業模式,巧妙運用實踐調查、動手制作、欣賞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的課后作業“活”起來。
1) 實踐調查類作業:通常有親身體驗、觀察記錄、實地采訪、個別調查等。如在學習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 時,可讓學生對同學和朋友就日常的一些行為(watch TV, play basketball, go to the movies, surf the Internet …)進行調查,再制成表格,第二天上課時交流匯報。
2)動手制作類作業:通常有制作名片、賀卡、手抄報、告示牌、手工工藝及制作各種食物等。如學了“Don’t talk in class.”后,讓學生為校園的各個地方設計英語告示牌;學習“When was it invented ?” 后,可鼓勵學生搞些小發明、小創造、手工工藝或用畫筆繪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再用英語向同學們介紹其用途或創意;節日時,讓學生制作各種賀卡。
3)欣賞表演類作業:有看英語電影、動畫片,聽英語廣播,讀英語報雜,學英語歌曲等。同時開展豐富有趣的課外活動,如模擬生活、短劇表演、唱歌比賽等,讓學生秀出自己。如學習My name is Gina后,可安排學生創作表演一些短劇:新生報到、迷路的小孩、警察與小偷等。
由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不僅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開拓創新和多元認知的能力。
(三)控制一個“度”字
這里的“度”包括量度和難度。
首先,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能一味地追求數量,過量的作業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力求做到少而精。
其次,作業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基礎和能力等因素,為各類學生設計難易適度的練習。作業可分為“必做”和“選做”兩個層次。“必做”題要求全體學生都完成,以達到鞏固基礎的目的。而“選做”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性地完成。這種“開放式”的作業,可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
總之,新世紀的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積極拓教育教學思路,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英語作業,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新課標下的英語學習增添活力和魅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武杰. 初中英語作業設計[J]. 中學教學參考, 2010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