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課教學作為開展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對學生德行素質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歸納德育課教學有效性內涵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幾點增進技工院校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技工院校;德育課;有效教學
一、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內涵
結合技工院校德育課的教學實際,我們需要思考什么樣的德育課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筆者結合對有效教學的理解,嘗試歸納技工院校德育課教學有效的幾點內涵:一是能夠引導、促進學生對學習結果學會反思、學會踐行。二是教師的教是有效率、有效果的。三是教學活動的結果是可評價的。
通過對以上教學有效性的內涵的理解,筆者認為,有效的教學是教師依據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制定符合學生個體需要和社會主流價值需求的教學目標,實施恰當的教學行為,為使學生獲得預期的進步與發展而組織實施的活動。
二、影響技工院校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技工院校德育課課程的發展也是由矛盾推動和影響的。我們有必要找出影響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內外因素,歸納如下:
首先,技工院校對德育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技工院校培養目標的特殊性,比較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從基礎課課程的時間安排上來看,每周2課時的德育課并不能有效地完成德育知識的傳授,很難在道德情感與道德價值觀的培養上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和深層次感受。因為課時量的嚴重不足,德育課無法開展深層次教學實踐活動,即便有,也只能淺嘗輒止,教學實效性不強。
其次,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不強。從教育教學的角度出發,原因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德育目標重必要性輕可行性;德育內容枯板僵化;德育方法滯后守舊;德育教師素質有待提高和加強。為此,我們必須根據變化了的社會環境和教育對象,對傳統的德育教學方式和內容進行變革,創造符合時代特征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和途徑。我們還應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課程內容,培養掌握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教師隊伍。
最后,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合力不夠。學院作為培養學生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主要場所,環境相對單純。但不可避免的是現在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當學生在接觸到社會、生活中的丑惡現象時,他們的理想、信念在這類現象前就會土崩瓦解。當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時,就會不知所措或心灰意冷。所以,學校在開展道德教育時,不能進行單一的道德理想的灌輸教育,而是要幫助他們識別各種觀念和信息,引導他們對各種價值觀念進行比較、反思,以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為判斷能力。通過更優化的教育手段,才能彌補現實環境的不足,才能適應社會變化發展、滿足提升自身素質要求的新形勢。
三、增強技工院校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落實先進德育理念,開展實踐性教學
德育的本質是實踐,教材上的理論只有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轉化為學生良好的行為與習慣。技校學生的實際特點要求德育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取實踐性教學,使教育的內容接近學生,接近現實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更多自覺感受的機會。通過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獲得的感知、體驗,讓學生去認識人生,接觸不同行業,體悟人際交往,鍛煉其個體在社會大環境中生存、發展的能力。
(二)結合教學內容,創新德育教學方法
教師的價值不在于照本宣科,而在于對課程內容的闡釋和解讀。更直觀地講,就是教師要使學生產生思想共鳴,內心產生起伏,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件多么“帶勁”的事。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增加案例教學,調動學生參與思考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二是積極開展學生活動,通過主題活動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積極性。
三是課程內容與教育實習、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生的德行教育。
德育課的教學過程,是學生知、行、意的發展過程。在品德教育與行為養成教育的關系上,行為養成教育具有決定意義。
(三)以學生為本,構建學生德育素質評價體系
德育課評價應該突出學生德育素質的綜合培養,體現評價的實用性、發展性、豐富性和診斷性。
首先,注重實用性。以“學校中一切知識的學習要根植于生活問題情境”為理念,并據此來設計評價任務、做出評價,使知識學習變成解決生活問題、承擔生活責任、發展實踐能力的過程。
其次,評價應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日常評價更強調評價的發展性。評價的作用就是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具有哪些優勢與不足,判斷學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與距離。
再次,強調評價的豐富性。評價是廣闊的,從學科拓展到生活、從學校開放到社會;評價又是深刻的,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探究與創造。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提供反饋信息。
最后,評價應具有診斷功能。評價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切實體會現實對他們的要求,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現有水平和發展潛力,從而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雁冰.關于素質教育評價的理論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09(24).
[2][美]埃利奧特·W.艾斯納.教育想象——學校課程設計與評價[M].李雁冰,主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10.
[3]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7-78.
[4]王玉衡.美國標準化測驗的問題與質疑[J].比較教育研究,2002(9).
作者簡介:巢燕(1980.06——),女,漢族,中共黨員,江蘇常州,高級講師,教育碩士學位。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基礎部研究方向:德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