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迎
摘要:高職生在抽象理論知識的學習方面,相對于本科生來說能力較弱,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生動活潑的、參與度高的、趣味性強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坝懻撌健苯虒W法,有利于釋放高職生求知欲強的潛能,激發其表現力,為促進學業以及就業求職面試做好準備。
關鍵詞:故事 ?參與 表達
高職院?!睹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對二年級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涵蓋了革命史、國史、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宣講三個部分,是繼《思想品德修養》之后,連接《時事政策》的關鍵一環,層層相扣,內容豐富。學習好這部分課程,對于培養學生愛國、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情懷有著重要作用。從課程在教學中的地位來看,《概論》課屬于必修課,而對于理工院校來說,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門人文內容的課程,相對于專業課程來說,比較稀缺。如果能把這門課教授好,推動其去擴展閱讀,對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是很有裨益的。
一、著眼點:準確把握分析高職學生的認知興趣,設計討論題目
高職生在抽象理論知識的學習方面,相對于本科生來說能力較弱,學習積極性不高,但這并不意味著高職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一無是處。筆者認為,高職生在認知情緒方面有以下幾個優勢。
一是好奇心較重。理工類高職生專業課程多為數字、公式推演,較為枯燥?!陡耪摗氛n較為輕松的課堂氛圍、較為貼近時政的事件評析可以激發高職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加深課余瀏覽與閱讀。
二是對社會現實功利問題較敏感。高職生對自身的定位往往是從職業角度出發,像行業發展、房屋價格、工資待遇等比較具有現實功利的內容,相對感興趣。這也是《概論》課本身涵蓋的內容,可以舉出典型案例以及國家相應方面的政策進行介紹,讓學生進行網上搜索,集體討論,個別闡述,增強其興趣。
三是高職學生可塑性較強,易被引導。高職學生學習精力不如本科生集中,不善于收斂性思維,但是發散性思維較好,較為活躍。沒能考上本科,有一定的挫敗感,自視不高。因此教師對其課堂表現的表揚與肯定,能夠激發其學習熱情,教師給予學生適應其能力的“最近發展區”的期待,教師的期待是學生成長與進步的最大動力。發揮“皮革馬瑞翁”效應,形成較好地課堂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發掘其潛力,有所期待,就能有所收獲。
二、授課要點:“全程一體化”設計,內外兼修,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演講能力
首先是增加課堂討論的時間,讓更多的學生大膽參與談論過程中。要提前設計時政演講內容作為課前考核內容,一般以3——6人為一組,保證每學期每位同學都要有一次課前時政評論,計入分數考核。上課伊始,就由相應的同學進行演講;其次是針對不同的教室環境進行合理分組,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后后由不同的小組代表上臺,演講或者辯論,教師進行點評;最后在考試的設計上改變筆試方法,實行“一對一”的面試考試,加上平時的演講表現,形成學生的最終成績,用“鍛煉與提高材料組織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這一根指揮棒,貫穿于教學、考試的全過程。筆者所帶班級,通過兩學期的教學實踐,學生聽講的專注程度、討論的參與程度、表達的自信程度,與以前簡單程式化的“灌輸——提問——點評”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很多學生上概論課的目標,就是搶著到講臺上“講一段”,既鍛煉了能力,又為自己的總評成績積累了加分項,較好地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有形的手段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設計原則:力求課堂講授故事化、事件化、參與化。
故事化是《概論》課程本身的邏輯要求。在《概論》課前半部分,主要講述的是革命史、國史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部分的內容,涵蓋了較多的革命實踐和建設實踐,包含了眾多的歷史人物。由于學生在高中階段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儲備,因此在教案的編寫上,可以以人物為主線進行編寫,這樣,相對于較為枯燥的教材語言就變成了故事性強、賦予思辨性,并且學生有相應知識儲備的“通俗版”教學體系。
在“人物系列”之外,也可以運用“事件系列”來進行涉及。例如對《概論》課程后半部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軍事、外交、黨建、法制等諸多方面,可以從新聞大事件中選擇影響較大,特別是在近一時期剛剛發生的事件進行討論,這些內容學生在日常的新聞閱讀中都有涉及,但是相應知識掌握比較碎片化,看問題的角度不統一,這反而有利于在談論的過程中相互交鋒,形成熱點,教師在談論的前半部分“退場”,在最后進行總結,并引導到對教材相應部分的重點閱讀,這就使得課堂討論與教材的論述實現有機的銜接。
參與化是指在討論式教學中,將教材的內容與學生未來的發展及自身價值觀的塑造結合起來。從“要其學”轉化為“我要學”。在《概論》下半部分,幾乎每章內容都涉及到當今的社會實踐。我們培養的學生是二年級高職生,行將走上工作崗位,因此教材的內容對其就業及人生發展是有著切身關系的,這也是我們可以投入精力進行研討的重要內容。例如民生方面,向學生介紹社會保障的相應內容;生態方面,讓學生暢想未來的宜居城市環境;外交方面,向其宣講“一帶一路”的發展框架,描繪未來職業藍圖;用中美合作與沖突、中國的軍事發展激發其愛國價值觀,等等。這都為學生展示自我理想、價值觀提供了共生舞臺,通過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啟發,教師加以合理引導,就可以實現“參與化”的設計要求。
四、實踐調整:實事求是,科學使用手機,因地制宜地開展討論式教學
在課堂討論的設計上,首先是場地設計。有圍桌演練式小組討論條件的教室可以按小組分開,在聯排教室可以指定學生就近開展4——6人為一組的前后位小組討論,教師要巡視教室進行監督,觀察并督促學生開展討論;同學上講臺演講要錄制視頻,提高學生對自身演講的興趣與重視程度,并及時提煉學生演講的閃光點,給予表揚、加分,優秀視頻推薦到思政課展覽平臺進行展覽,并給與該同學較高加分獎勵。
總之,“討論式”教學既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思維水平,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理工類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一種針對性較強的的教學方法,長期堅持,必將對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求職面試的自信心等方面,發揮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