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
摘 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迎來了新的挑戰,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高中生的人文主義精神及價值觀,讓學生能主動并有效的學習歷史知識,引導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牢固地掌握歷史知識,并用智慧來提升綜合能力。鑒于此,本文探討如何將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引入高中歷史教學中,分析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希望在新課改下,對歷史教育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三歷史;歷史思維能力;培養
目前,我國高中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全面成長,不利于高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高中教育應該不僅注重學生的基本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思維能力強調解放天性,關注及培養高中生的個性,以提升學生健全的人生世界觀為目標。教師要致力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全面發展。
一、高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高中生的感知力和觀察力都在不斷地增長,抽象的思維能力也在逐漸形成,正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階段[1]。歷史思維能力是從理性到感性,由簡入繁的順序發展。將歷史思維能力滲透進高中歷史教學中,可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仍然受一些因素的影響。
(一)學生的因素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容易被學生所忽視,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沒有獨立思考與分析的能力,缺乏創新精神。除此之外,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受到其他學科相關知識能力的影響,例如:如果語文知識扎實,那么他的歷史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比較好,相反,如果語文的基礎較差,閱讀歷史以及語言的表達能力也會受其影響。
(二)學科的地位
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歷史這一學科的地位并不高,許多學生都忽視了歷史的學習,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建立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且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才能夠提高歷史學科在高中的地位。
(三)教師的因素
作為高中的歷史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科學的、系統的培養學生們的歷史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從自身的教學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思考,可以從不同的層次或等級培養學生們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高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找到歷史發展的規律與本質,辯證的歷史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養歷史的形象思維能力
歷史這一學科具有描述性,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再現歷史人物、時間以及場景,通過典型的形象來反映與把握事物的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根據史料,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給學生們講一些歷史故事,為學生提供形象思維的歷史素材,語言要淺顯易懂,但要保證真實性;教師也可以利用錄音、影片等輔助教具來進行課堂內容的引導,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們獲得直觀感知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率[3]。
(二)培養歷史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高中,尤其是高三的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與思維方是,要教會學生要用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歷史思維的核心就是辯證的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三)培養歷史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指的是要在探索中學習,對未知的歷史要有創見的思考,它包括分析問題與表達意見的能力、能夠形成新的歷史知識結構、能夠在不同的觀點中作出選擇與判斷等。在高中的歷史學習與應用中,都需要學生具有創造性的思維,
三、在高三歷史教學中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意義
在高三歷史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元化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能夠讓學生加深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同時能夠對歷史的史實進行概括、總結,并能夠指出其本質,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用不同的角度觀察與分析的能力,也能幫助學生打破舊的思維模式,解放學生們的思想[4]。在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在質疑中不斷學習,并培養學生能夠對實際問題進行思考,求異的思維能力。
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上針對某些歷史問題,可以采用課堂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們都參與進來,通過討論培養學生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任何疑問,教師能夠及時的幫助學生解答的疑惑,引導學生們從多方面、多個角度、多個層次的分析問題,有效地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有效地利用已有的歷史材料,要求學生們不僅要掌握知識,還要掌握學習歷史課程的方法。通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能夠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四、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邏輯思維是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來揭示事物本質與規律的一種思維方式。
(一)聯系法
歷史事件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在歷史教學中不能單獨、片面的分析,教師要用聯系的方法,全方面的為學生講授歷史知識。
(二)比較法
通過縱比與橫比將高中的歷史教學分為兩大類。縱比是通過揭露一件歷史事件的各階段之間的矛盾與變化,從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認識它。橫比是根據揭露此事件各歷史事件之間的矛盾與聯系,從多個歷史事件中掌握它。
(三)分析與概括
歷史教材通常是用分析、概括與綜合的方法編寫出來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要用這種思維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內容。但是應注意的是,分析要縝密不要架空論說,綜合應概括全局,條理要清晰,通過現象看本質。
結束語:綜上所述,教育的發展依靠改革,教育的改革依靠創新。創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創新教育是提高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只有努力創新,開發新的教學模式,才能將歷史思維能力充分融入到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老師要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史秀艷.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661(05):78+80.
[2]王湘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時序思維的培養[J].中學課程資源,2019(3).
[3]戴宏.初中歷史教學中拓展學生思維寬度芻探[J].成才之路,2019,598(06):44.
[4]李建俊.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式探討[J].考試周刊,2018(36).
[5]魏小麗.芻議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民主意識[J].科技經濟導刊,2017(31):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