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一直以來,數學都是高中教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學生學習數學不但能夠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夠提高數學素養,將理論知識引入生活,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日后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高中數學;啟發式教學;方法研究
新課程改革后,不斷提倡素質教育,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倡學生的思維培養。對此,高中數學教學也要隨著大方向進行改變,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面對這些要求,啟發式教學是一種比較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在啟發式教學中,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在知識的傳遞中,需要學生加入更多的思考,也更有利于對學生的全面培養。但是就目前高中數學啟發式教學現狀來看,仍存在一定問題,需要改變。因此,本文針對問題,探討高中數學啟發式教學方法研究。
一、利用活動進行啟發式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后,不斷提倡轉變師生地位,發揮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擔任引導者與觀察者的角色。而啟發式教學正是針對這一要求應運而生的教學模式。在啟發式教學中,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而教師主要在過程中,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給予幫助和輔助。考慮到高中數學知識具有較大的難度,理論知識過于抽象,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活動的方式,來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們進行學習。
例如,在學習“橢圓”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言傳身教的教學模式,改為學生的動手實驗。在課堂上,教師先行給學生們講解一些橢圓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對橢圓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師讓學生們準備好絲線、硬紙以及圖釘等材料,讓學生在繪制橢圓軌跡的基礎上,自行制作橢圓。此外,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指定參數,或者對參數做多次修改,讓學生觀察不同參數下橢圓的變化,并發現其中的共性,從而更好地了解橢圓的規律。
二、利用典型事例進行啟發式教學
所謂教師在啟發式教學中的引導,很多時候是要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與心理特點來進行的。高中生仍處在一個對事物充滿好奇心的狀態。他們更喜歡好玩的事情,因此教師可以以經典實例或者事例為突破口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此外,事物的趣味性與數學知識的枯燥性也會形成一個很好的對比,讓學生以有趣的事物為突破口進行學習,不但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也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興趣,并將事物的趣味性轉移到數學知識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愛上數學。
例如,在數學學習中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幾何圖,有兩個視覺上全等的三角形,在多個完全相同的幾何圖形切割下,因為小的幾何圖形的放置順序存在不同,第二個三角形和第一個三角形相比竟然多處了一個小正方形。這樣一個圖片的出現,無疑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學生認知的,所以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急于想要找到答案。教師將這個幾何圖形拋給學生,讓學生們自行探討。期間,教師可以發現,很多學生運用了各種數學知識,做出假設、驗證。過程中可能會失敗,但是學生們也沒有放棄,而是草擬出第二種辦法,最終總會有一名學生先給出答案。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原來三角形斜邊的斜率在經歷兩次分割后,出現了一點小小的改變,所以才會看到“正方形”。但是,當第一個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也可以明顯地看到其他學生的不甘心。每個人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首先找出答案,在這種想要滿足成就感的情緒下,學生們也更愿意主動學習,并且即使知識再難也想要攻破。
三、利用問題進行啟發式教學
問題預設是啟發式教學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相比較其他方式,提出問題具有更高效、更便捷的特點,并且也能根據課堂進度靈活地展開,是很多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但是,在啟發式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發揮出問題的意義,教師也可以對其進行完善。
例如,在學習“正切函數”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行對學生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認為兩條不平行的線段必然相交對不對?”在教師提問完畢后,大多數學生都會給出否定答案。因為,缺少同一平面內的前提條件。緊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處在不同平面內的兩條線段可以不相交、不平行?那么兩條平行線段又能夠存在于不同平面上呢?”教師采用層層深入的提問方式,由簡單問題切入,一點點加深難度,更好地引入立體幾何的知識點。此外,從以上提問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教師的提問意在將側重點放在學生的思維關鍵點上,直達重心,認識問題本質。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數學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利用活動進行啟發式教學、利用典型事例進行啟發式教學以及利用問題進行啟發式教學等方式來達到教學目的。意在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復雜的數學知識不斷簡化,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 林生. 透過現象看本質 啟發高效需睿智——新課程實踐中高中數學啟發式教學的幾點思考[J]. 數學教學研究,2011,30(7):6-9.
[2] 姜華. 啟發式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13(6):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