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選忠
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取一定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門富有探究性的學科,物理教師更應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積極的探究欲望。將合作探究法應用到物理教學中,需要物理教師為學生提出探究的問題,并為學生劃分小組,繼而讓學生展開自由的合作討論與探究活動。本文基于合作探究教學,提出了相關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合作探究;初中物理教學;素質提升
自從新課改實施以來,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初中物理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并允許學生參與一定的實踐探究活動。而相關的物理探究活動單純依靠學生的個人力量顯然是無法實現的,為此,物理教師要適當放寬條件,允許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活動。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之間的合作更緊密,讓學生之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順利理解物理的有關原理,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實現合作探究活動,需要物理教師為學生提出一定的探究問題,并為學生進行合理的小組劃分,確保學生發展水平的均衡,提升學生的合作積極性。
一、提出探究問題
現在的初中生自身主動學習的能力較弱,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問題積極主動問教師的頻率不大。要想改善學生的學習現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彼此的了解,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但學生的合作探究離不開教師的提示。一旦教師為學生提出了探究的方向,他們就不再茫然,并最終積極參與到合作探究活動中。
例如,在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知識時,因為有了上節課的教學內容作基礎,學生對電功率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在課堂的導入環節,筆者通過提問的形式開啟了本節課的教學:“如何測試小燈的電功率呢?在上節課中,我們學了那些測量方法?”為此,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十足,有的學生搶答:“可以用電能表和鐘表測試小燈的電功率?!边€有的學生搶答:“可以用電流和電壓的公式算出小燈的電功率?!边@樣的導入將學生的注意力慢慢引向課堂中。接著筆者為學生們布置了相關的探究活動內容:要想使小燈泡發光,該如何連接?要測試小燈泡的電壓和電流,該如何設計電路圖?要想使小燈泡兩端達到額定的電壓,電源的電壓應該是多大?需要幾節干電池串聯?要想改變小燈泡兩端的電壓,該在電路中連入一個什么器材才能成功?怎樣確定小燈泡在額定電壓下發光,和不在額定電壓下發光?通過誰來調節?在提出問題之后,筆者讓學生先獨自認真思考這些問題,之后等待分組進行交流和討論。
二、劃分合作小組
在給學生提出探究的問題方向之后,筆者結合班級學生的人數和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他們進行明確的小組劃分。在劃分小組時筆者不僅思考了學生的物理學習基礎,還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性格特點進行了綜合評價。將每個小組的人數控制在5人左右,并且確保每個小組中平均實力相當。如此,每個小組中既有性格開朗的學生,也有性格內向的學生,既有學習優秀的學生,也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共同的學習難題面前,小組內部成員之間強幫弱、互相提示與扶持,最終探究合理的問題答案。
三、合作探究活動
在為學生劃分小組之后,這段時間內教師要給予小組足夠的合作時間,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自主性。在合作中出現問題的小組,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尤其是對于一些關鍵性的問題,要為學生做出一定的提示。經過分析,大家在課堂中開展了筆者提出的上述問題的研究,每個小組成員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首先,每個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然后由小組全部成員進行選擇和確定;其次,采用逐個分析的方式,確定本小組的研究方法;最后,小組成員進行分工,有的人準備所需的材料,有的人負責進行實驗的操作,有的學生幫助實驗主角進行電壓、電表的連接,而有的學生則記錄本組實驗的步驟和結果。最終學生們在合作中明白,連接電路中開關應處于斷開的狀態;依據小燈泡的額定電壓值,估計電壓、電流的最大值時,應注意正負連接線柱的連接及滑動變阻器的正確接法,等等。這樣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比傳統的教師傳授法更容易深入學生的內心,課堂的效果較為明顯。
總之,初中物理的課程內容較為復雜,而新的教育形勢為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物理教師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并將學生的學習地位體現出來,才能與時俱進,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通過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是教師實施物理教學的基本出路。因為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讓學生重溫物理實驗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思維也必將更加開闊。物理教師要為學生提出探究的問題內容,讓學生有正確的研究方向,并為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指導和分組。讓每個小組成員在公平、祥和的狀態下自主發揮,實現物理課堂的民主性和創新性。唯有如此,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形成,為適應將來社會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郝建亮.合作探究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28):360-361.
[2]孫繼剛.初中物理教學中合作探究教學法的應用[J].教育觀察,2018,7(0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