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珊珊
摘要:結合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回顧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學思想,可以認識到現今成人教育模式存在弊端,為成人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和培養學習者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對我國成人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啟發價值。
關鍵詞: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論;成人教育
隨著高等學校成人教育的發展,在教育管理和教學過程中暴露出很多問題,特別是近些年招生數量大量滑坡,一些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明確“全日制教育”。可以看出成人教育文憑在社會上的認可率逐漸降低。通過對“因材施教”儒家思想精髓的解讀,結合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探索其對成人教育的借鑒意義,并找出實施策略。
一、孔子“因材施教”思想
“教育的對象是人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的經典命題。“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現代學校教育過程中卻異化為各種制度化考試的附屬品。學生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往往只是應試教育,作為主體性的人被壓抑了。為此,在教育改革中,“實行人文教育”“教育回歸生活”“教育要有主體意識”等呼聲越來越高。教師只有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將因材施教原則從口頭落實到行動,才能讓教育真實地發生。
中國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個運用“因材施教”原則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過程中主張根據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和發展性,采取不同的途徑、方法進行教育,這項原則被總結為“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出發點是關注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和人的全面發展,使每個學習者基于自身興趣、學習需求和能力的差異實現異質發展。在成人教育中,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訴求日趨多樣化、個性化,有效運用“因材施教”,了解、尊重學習者的差異和個性化學習需求,針對性的為學習者提供精準、高質、高效的教育供給,不僅能夠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進而形成樂學、好學的學習態度,而且能夠激發學習者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實現學習者個性化全面發展。
二、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他提出,個體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對獨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來,智能并不像傳統的智能理論所說的對個體的發展那樣重要,智能水平的高低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他認為傳統的智能理論過于強調個體的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忽視了個體的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用傳統的智能理論無法說明現實生活中智能的多元性和創造性,因此他在批判性地繼承傳統智能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的智能的概念,認為“一個人的智能必定會帶來一套解決難題的技巧,它使個體能解決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難題或困難,如果必要的話,還使個體能創造出一種有效應的產品”[1]
三、成人教育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對成人教育的界定為:“成人教育對于許多成人來說,是代替他們失去的基礎教育。對于那些只收過不完全教育的人來說,成人教育主要為他們補充初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對于需要應付環境的新要求的人,成人教育主要是延長他們現有的教育;對于已經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成人教育為他們提供了進一步的教育機會。”
四、“因材施教”在成人教育中的實施策略
教育自產生起便擔負著補償學校教育,滿足學習者不同的學習需求,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提升國民素質等重任。成人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成年從業人員,包含了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其辦學主體是高等院校,利用已有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采用多種教學模式,根據成人的差異化需求提供教學服務。成人教育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大量應用型、實踐性人才,同時也提升了社會成年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彌補了高等教育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
1、確立新的人才觀,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根據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優勢發展領域,只有智能類型和特點的不同,沒有聰明和愚笨之分,在現實生活中也是“行行出狀元”,并沒有統一的人才評價標準。進入到21世紀以來,人們的價值觀也趨于多元化,在教育中,只有確立了多元人才觀,才能幫助學習者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引導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多種類型的人才。教育工作者多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吸引更多的學生到教學課堂中來,要按照學習者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此外允許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發展水平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方式和進度,調整能夠學習需要。這樣最終的目的都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知識的建構。
2、形成有特色的教學管理模式
在加德納看來,多元智能理論主張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智能類型和發展水平及具體的需求確定學習的方式和進度,在自己的優勢發展領域取得成功,并不是說不讓學生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技能,而是讓學生首先在自己的優勢領域中通過經常的成功建立自信,并把這種自信遷移到其他領域中,通過積極主動的努力在其他領域也獲得成功。成人教育大部分學生都是在職工作者,都是跟單位請假來高校進修,所以存在工作和學習時間的沖突。他們不僅是學校的一員,同時也是企事業單位、家庭和社會的一份子,扮演著多種角色。由此可見,固定化的教育模式其實是無法滿足成年學生差異化需求。成人學生更傾向于具有彈性和靈活的教學模式。另外在教學方面,其問題存在于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不注重技能教學,不利于成人學生個性發展和自身提高,也忽視了學生自我導向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考試方面,仍采用的是普通高校的考試模式,缺乏能力方面的考察,缺乏彈性。
成人教育擔負著提升學習者的生活質量,實現完滿人格發展的使命。學習者是學習的主人,成人教育應始終以學習者為中心,營造寬松、舒適的“因材施教”生態環境,使學習者的創造力和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所以在成人教育中不僅應將“因材施教”作為重要教育原則貫徹所有的教育環節,需要教師善于去發現學生的特點,還應保證“因材施教”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價值,進而提升成人教育的質量,滿足學習者多樣化學習需求,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蘭金仁.智能的結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0.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