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瑛璞
摘要:說話能力是學生的基本能力,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主要是由學生的交際技能來體現的。小學低年級是強化學生說話訓練的重要階段,教師應該通過朗讀訓練、興趣激發、強化聽讀、情境創設來培養學生說話的興趣,讓學生想說、敢說、樂說、會說、富有創造性地說。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說話訓練;培養途徑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依賴于直觀的形象和具體的事物,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說話的條件,為他們搭建說話的舞臺。為了使學生有話說,教師必須訓練學生準確地介紹某件事,按照一定順序,有板有眼,層次分明。關于學生說話訓練方面,其訓練目標一定要明確,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選擇訓練主題,提出訓練要求,真正達到說話訓練的目的。教師應該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說話的興趣,以提升學生的說話能力。
一、重視朗讀訓練,培養學生想說
在當下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的現象依然存在,這種對學生閱讀需求的忽視,會使文本的感染力、藝術性和審美力在教師的諄諄告誡中變得東鱗西爪,導致學生個性行為的嚴重缺失。小學閱讀教學的各個階段都應該得到重視,讓學生充分閱讀,在閱讀中全面感知,在閱讀中培養洞察力,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在閱讀中陶冶情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學生的朗讀放在首位,回歸語言的本性,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促說。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發現給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時間越多,他們的表達愿望就越強烈。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上冊《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時,教師不進行課文的分析與講解,而是先讓學生通過齊讀來思考課文講述了什么故事。不一會兒,學生就開始有說話的欲望,迫不及待地舉起手。然后,教師讓學生用他們最喜歡的方式讀文字和句子,劃出重點。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再仔細閱讀課文,思考他們不理解的內容,以及他們是否能夠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在后續的小組討論中,學生樂于參與討論,試圖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意見。
二、注重興趣激發,培養學生樂說
興趣是學生愿意交流的強大動力,它能夠調動各種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為學生服務,激發學生自我表達和交際的愿望,使學生以熱忱的態度、愉快的心情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小學低年級學生是學生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機,教師必須抓住機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并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圖片、故事、動物、游戲等來激發他們交流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教材《大海睡了》這篇課文時,教師以優美的音樂、視覺語言,再加上安靜的夜色,學生自然進入情境,立刻對閱讀產生興趣,馬上想去體驗。教師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如果你坐在沙灘上,你會感覺到什么?你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學生利用課外所學知識,在場景的描繪中充滿樂趣,在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同時進行口語訓練,使學生感受美的熏陶。
三、強化聽讀神韻,引發學生敢說
聽并不是學生朗讀課文的唯一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會發現學生一開始就對用音樂大聲朗讀感興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注意力會逐漸下降,因此教師應該改變他們聽的方式,從用音樂配合朗讀到用音樂做背景大聲朗讀。在課前,教師要反復練習,通過教師的聲音和舉止把朗讀的魅力傳達給學生,以便他們能夠說話。
例如,在教學教材《北風和小魚》這篇課文時,當教師讀到“北風呼呼的吹著”時,就特別強調“呼呼”這個詞。學生聽到北風是如此的強烈和寒冷,怎樣感覺出來?北風吹到草地上,吹到梧桐樹上,吹到鳥兒身上,總共是吹了三下。讀到這里,教師明顯地降低音調,學生聽出“哦,原來北風還不是刮得特別兇猛啊”。讀到“哈哈,大家都怕我”時,教師借助肢體語言,用右手拍著胸脯說,學生聽出“北風太驕傲了,好自大”。最后,讀到“北風氣極了,猛吹一口氣”時,教師緊握拳頭、深皺眉頭,臉漲紅,眼睛發怒,學生被完全吸引,他們說話的欲望脫口而出。
四、珍視情境創設,提高說話質量
多媒體創設的情境生動、形象。它可以使靜態的圖片動態化,復雜的圖片簡單化;它可以向學生展示事物的經歷,讓學生沉浸在情境中,容易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因此,它對學生有無窮的魅力,可以增強他們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例如,在教學教材《猴子種果樹》這篇課文時,文本中只有一幅完整的圖片,學生很難循序漸進地觀看。如果想使圖片清晰,可以使用投影來簡化它。通過改變圖片,教師呈現猴子和烏鴉對話的圖片,演繹猴子天天澆水的鍥而不舍的精神。看圖編故事、角色扮演這種練習,要求學生根據意圖看圖并設計自己的會話內容,然后以戲劇的形式在不同的角色中表演。思維、情境、表演等活動具有很強的愉悅性和創造性,能夠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說話技能。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經驗和語言積累較少,學生說話能力的發展相對緩慢。在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能力時,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精心設計、耐心指導、反復訓練,相信學生的表達能力會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楊偉芳.小學低年級學生說話訓練之我見[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0(6).
[2]史艷鳳,小學生說話能力培養之我見[J].新課程(中),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