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庚
摘要:文章以“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為例,介紹了導學案在初中歷史教學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種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案導學;教學應用
自第八次全國大規(guī)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靜寧縣在學習借鑒山西太谷縣“24字”教學模式、江蘇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學案導學為基礎的“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過去“上好歷史課就等于學生好好聽講”的狀況,是一種高效、實用的教學新模式。
導學案既是學生學習的學案,又是教師授課的教案,對初中歷史教學非常有幫助,可以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導入示標
課前導人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自然、簡潔的課前導人能夠把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的情境中來。導入要干練,不能拖泥帶水,方式要靈活多樣,既可以溫故知新,又可以由典型例題引入,甚至圖片、實物、歌曲、視頻、時事熱點問題等,要緊扣課堂所學,直擊要害。示標就是教師利用小黑板或PPT等多媒體課件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目標必須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教材內容和學情實際來制定,要簡單、具體、明了,可測可檢,要讓學生知道本節(jié)課到底要完成什么任務,掌握哪些知識,解決什么問題,提升哪種能力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時,筆者確定三條簡單的學習目標:(1)能說出西晉建立、統一全國的基本史實;(2)能用唯物史觀,全面分析西晉滅亡的原因;(3)能結合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說出內遷少數民族的路線及方位。
二、自學質疑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閱讀文本和相關史料,并明確提出學法指導,從“學什么”“怎么學”“多長時間”“達到什么程度”等方面提出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一邊在教材上勾畫重、難點知識,一邊完成導學案中的自主學習案。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督導檢查,及時掌握學生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確定展示點撥環(huán)節(jié)中需要重點講解的內容,進行二次備課。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不斷質疑,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提出需要教師或小組解決的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三、小組交流
小組交流是合作學習的具體體現,是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獨立解決問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可有可無,也可以貫穿整節(jié)課。教師要巡回指導,防止小組在討論重點時進入誤區(qū);防止冷場,指導合作技巧,激發(fā)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加強協調,互幫互助,共同進退,優(yōu)等生要主動讓出話語權,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使其自主、自愿加入小組合作,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展示點撥
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當堂解決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組間競爭展講展演,可以板演、講解、書寫、畫圖、表演,凡是能讓學生就所學知識進行展示的就讓學生展示,教師不包攬,一定需要教師講解的問題,教師要講透徹、講明白。例如,在教學“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zhàn)”時,筆者設計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血腥屠殺30多萬人中國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時代需要和平,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吸取哪些歷史教訓?我們又應該怎樣做?談談你的看法。”這一問題,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踴躍發(fā)言,并且說出來的想法符合學生實際和現實生活,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目的。
五、訓練拓展
此環(huán)節(jié)在自學、交流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教師要精選、精編有層次、有梯度的訓練題,既要檢測學生當堂學習的情況,又要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對于當堂檢測達標的練習題,只需要學生在小組內解決,教師不再逐一講解;對于一些拓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教師要在學生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進行講解與歸納。例如,在教學“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時,筆者設計如下拓展訓練題:(1)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2)唐朝時期,中印、中日文化交流最能反映唐朝文化兼容并蓄特點的兩件史實是什么? (3)從古代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史實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學生通過上述問題的探究訓練,既回顧了中國古代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重要史實,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判斷、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六、小結反思
課堂小結是一節(jié)課的點睛之筆,是一節(jié)課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小結往往是由教師單獨完成,學生只是簡單聽聽而已。從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來說,課堂小結應該由學生來完成,學生既可以書面小結、口頭交流、畫知識結構示意圖或思維導圖,又可以談談自己的收獲和存在的困惑。教師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給予適當補充,升華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改變過去重知識、教教材的做法和弊端,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基本素養(yǎng)。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這一關鍵問題,牢固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育人理念,靈活使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并進行思維碰撞,實現個性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的統一,真正使導學案成為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和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載體。
參考文獻:
[1]李婷婷,初中歷史案例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