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琴
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伴隨學生終身的學科,在小學階段一定要讓學生建立起對數學的興趣,從實際出發的角度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培養數學思維。在小學階段就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熱愛思考的習慣,這一點很重要。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小學生能夠有一個清晰的思維去思考,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學問題或者課堂情境,而不是用最嚴肅和刻板的傳統教學方法去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背景下,要求對傳統教學方式做出改變,推行情境教學法,本篇所討論的是針對小學數學,如何做出更有效的情境教學探究。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情境教學
“數學情境教學”是新課程背景下出現的一個新概念,語文,英語需要創設合情境對話,課堂情境氛圍,數學也一樣,有的人說,數學本就是一門代表著嚴謹與嚴肅的學科,怎么可以如此“不著邊際”,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教學模式隨著時代發展也要順應時代發展,有利于教學的方式改進,不論哪種教學模式,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科學素養為主。數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復雜晦澀的數學概念更容易接受,從而可以促進對新的理念和公式再度掌握,產生新的數學公式和數學思想。用科學的思維解決數學問題、提出問題,通過思考問題、解釋問題、反思和應用三個步驟對數學問題有一個深度的剖析,這樣的教學方法也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貼近生活,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但是數學有著更為嚴謹的邏輯,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最關鍵的是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通過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這相當重要。創設情境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通過生活中一些細節,讓孩子們感悟數學的思維,比如生活中處處可見的計算,買東西,路邊的廣告牌,一些面積體積的計算都涉及了數學方面的應用。比如在學習周長面積這個知識點時,怎樣才能算出周長呢?老師可以布置一個任務:算一個爸爸肚子的周長,孩子們放學后肯定會思考:“爸爸肚子的周長怎么計算”,這時教師就可以給孩子一根繩子作為提示,孩子們立刻就會想到,用繩子繞爸爸的肚子一周就是爸爸肚子的周長,第二天上周長這節課也會帶入生活中的情境,周長就是繞物體一周的長度。
再舉個例子,怎么算出一個物體的面積呢?教師可以用刷涂料的方式告訴孩子,現在教室要準備裝修,需要粉刷一面墻,教師可以把這項任務委托給孩子,讓孩子完成,那怎么完成,要準備刷這面墻需要用到多少涂料呢?然后教師會告訴你,買的涂料夠刷一面墻就可以了,買多了浪費,買少了又不夠,孩子可能會陷入困境,這個時候教師會利用數學公式算出墻的面積,從而買到準確的涂料。在學面積這門知識點的時候,孩子們會聯想到生活中的情景,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將數學問題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來。面積就是一個物體的表面大小,教師可以跟孩子一起動手測量墻的長和寬,面積是長乘以寬,這樣算出墻的面積就可以準確的買來涂料來涂滿墻面,這樣一來,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在實際的動手實踐中得以拓展,加深了面積這一概念的學習,也讓孩子對數學產生興趣。
二、以學生為主題,最大限度創造學生的課堂主動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擯棄傳統的老師只負責教,學生被動式的接受的教學方式,追求教與學的合作化,教學相長,并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通過提問問題的方式,刺激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問題,而不是馬上給出答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數學不是解決一個問題答案就相當于學會一個知識點,而是要掌握它的原理,從源頭出發尋找問題根本。問題情境教學法就是指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探索,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合理科學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新的知識需求與其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尊重學生的思考方式,老師的作用在于一把標尺,作為一個參考標準,要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最大的激發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也是新課標要求的以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創新力為主要教學目標。
三、以興趣為導向,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對數學課堂趣味化
小學數學也沒有特別復雜或者邏輯要求高的教學任務,最主要的還是要培養學生更好的去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在這個倡導主體意識的現代社會,越來越看重的是個人的獨特行和主體性。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主要切入點,小學一對一輔導:以此來提高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主要訓練學生的集中思維,課本上的材料和題目的呈現大都循著一個模式,學生習慣于按照書上寫的與教師教的方法去思考問題,用常規的思路和方法解決問題。這對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對他們學習興趣的激發的培養,特別是創造思維的發展顯然是不夠的。學生的思維受到嚴重束縛,導致學生對數學提不起興趣。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控制下,有序地進行的,“老師牽著學生走”,而在探究學習中,“老師圍著學生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諧的課堂氛圍顯得尤為重要,而一節成功的數學課,關鍵是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要抓好課堂質量,教師首先要備好課。這不但要備好教材,備教法,還要備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訂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做了詳細的記錄,每一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
結束語
總之,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民主的。在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心靈、思維得到充分的解放,從而喚醒了學生的自我意識,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萬曉東.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 考試周刊, 2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