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用
摘 要:如何發揮好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這個治本良方的最大效用,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是擺在我們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先要深化認識,厘清觀念,消解思維誤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進而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指導我們的具體實踐,讓我們用實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實現中國夢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民族復興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8個字上下功夫。這一判斷,抓住了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為2019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找準了突破口和發力點。
一、深化認識,增強使命感與責任感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句空談,而是我黨治國理政新理念下,實事求是,總結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后作出的正確決策,如果不能從科學層面認識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無疑不利于我們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落實,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用減損。因此,我們不僅僅要有歷史的使命感,更要有歷史的責任感,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科學的認識。
首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既是為了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也是為了實現“四個全面”發展戰略。而當前,我國深化改革中,結構性問題最為突出,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表現在供給側,因此,我們必須把握住這個核心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牢固樹立看齊意識,自覺向中央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看齊,以此為指南,朝政正確的方向開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實踐。
其次,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科學實踐。面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已經走到了歷史的新關口,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格局下,解決發展上的瓶頸問題,根本上要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握不住歷史發展的新機遇,抓不住改革的窗口期,拿不出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我國將失去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
最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關系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的改革發展進入深水區、攻堅區,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僅只是文字上的變化,而是對認識的升華。改革進入新階段,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作支撐,全面深化改革將成為一句空談。因此,無論是農業、工業、高新科技產業、服務業,都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進而實現全面深化改革。
二、走出思維誤區,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任務愈是艱巨,就愈要先厘清思路,發現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把握正確的工作原則。習總書記曾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攻堅戰。”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這場“攻堅戰”并不好打,需要我們用智慧去攻克,更需要我們用務實肯干的態度去戰勝。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同時也面對國內經濟發展出現的新常態、新問題,我們必須冷靜思考,理性應對,而這首先就需要我們端正思想,消解思維誤區,走出認知誤區,進而高質量地完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
克服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械化、靜止化的觀念。我們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往往會犯一些形而上學的錯誤,某些領導干部用片面、靜止、孤立的觀點,錯誤地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作是工業某個領域的工作,忽視了事物間客觀、普遍的聯系,沒有發現各項具體任務之間存在的聯系,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而發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關系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又關系到實體經濟和轉型發展,更沒有全面、辯證地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需求、提升供給質量的深刻內涵。
消除慵懶畏難情緒。面對去產能、去庫存等困難大、矛盾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某些地方和某些部門在開展改革工作之初便開始有畏難情緒。社會的進步,是伴隨著矛盾的解決為逐步進步的,如果畏難改革,就是畏難矛盾,就會抑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面對改革征途上的艱難困苦,只有迎面直擊,才能摸索出解決矛盾的正確途徑,也只有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攻堅克難的拼搏意志、只爭朝夕的緊迫勁頭,才能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糾正急功近利、盲目冒進的政績觀。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冒進更是深化不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錯誤政績觀的誤導下,某些領導干部只關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做出成績,而不關乎成績的質量與效果,甚至利用手中權力,為自己的“政績”服務,急于求成,絲毫不考慮發展的規律,一味追求“立竿見影”的改革效果,不思考結構性的根本問題,不進行深徹的結構性改革,不為長遠可持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變成某些領導干部的“政績秀”。
三、科學決策,用系統優化的方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科學執政,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式組織和帶領人民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作為科學執政的前提,科學決策就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想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和科學思維,用科學的方法論引領和指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
首先,必須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局性、系統性、整體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性的大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諸多方面,因此,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就顯得尤為繁重與復雜,需要我們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局性、系統性、整體性。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彼此聯系、互相聯動、互為影響,因此,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把握好問題的全局,注重整體與局部的協調,形成最大的改革合力,進而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切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其次,必須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針對性、時效性、可行性。我國幅員遼闊,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較大,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區域不同、重點不同、難點不同,突破口也應有所不同。各地要因地制宜,該去產能的就要取產能,該控房價的就要控房價,各地區必須要抓住重點,分清主次,萬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這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同時,也要審慎研究、科學決策,制定出符合本地區發展的優勢產業,實現本地區的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
最后,必須用系統優化的方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了科學的世界觀,也必須要有科學的方法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系統性大工程,也是需要有針對性的大任務,必須用科學的方法作為有效實施的智慧保障。因此,我們必須強調辯證思維、科學施策,強調協同推進、因地制宜,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到實處、產生實效。
四、務實肯干,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根結果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改革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要落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就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黨的領導,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嚴明的工作紀律、務實的工作作風,確保黨中央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在華夏神州生根結果。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強化政治領導,樹立責任擔當。習總書記強調:“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抓改革的關鍵,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不僅親自抓、帶頭干,還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改革能否順利推進、扎實落地,關鍵在人,關鍵在責任主體。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確定的重大改革方案,是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的政治責任。強化政治領導,樹立責任擔當,是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主要領導同志應當樹立的工作目標,做到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察,擼起袖子加油干。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強化思想領導,嚴明工作紀律。黨的領導的實質就是幫助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要實現這樣的工作目標,就必須加強黨的思想領導,用“四個意識”讓廣大干部和群眾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個人覺悟,同時促進全面從嚴治黨在思想領域形成全面共識,進而在全黨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進而在全社會營建良好的法治氛圍,以嚴明的工作紀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強化組織領導,改進工作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過四個“不能”——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因此,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于擔當的精神,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務求實效。同時,我們也要在上下同心中凝聚改革合力,自覺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看齊,上下一心,不斷增強改革的凝聚力,在全社會形成知改革、懂改革、促改革的濃厚氛圍。
目標在前,使命在肩。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上下同欲,和衷共濟,擼起袖子加油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