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蕓
【摘要】:目前我校體育專業培養方式單一,培養目標缺乏特色,培養質量滿足不了社會多元化的體育需求。擬提出現有的培養模式基礎上,引入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利用學校與企業各自優勢資源,采取課堂教學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培養適應不同企業需求、素質全面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校企合作 體育專業 人才模式
當前,大理大學有17個教學學院,65個本科專業,其中體育學院設體育教育與社會體育2個專業,體育教育專業突出師范教育特點,培養具有良好素養、專業基礎厚、知識面廣,具有運用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從事學校體育教學及研究、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的應用型體育人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主要培養能在社會體育領域從事組織管理、咨詢指導、體育產業經營開發及學校體育教學等工作的應用型體育人才。
1.目前體育專業現狀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發生了變化,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的問題更加明顯,而我校現有的培養機制還沒有跟上市場需求的步法,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尚不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如今急需建立新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學校應依托企業的文化和技能等引入到體育教學與課程改革。同時各個企業通過與高校合作的方式,發揮其在技術、設備等方面的資源優勢,達成雙方互利共贏。既解決了高校在實戰與設備上的不足,也解決了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同時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動力源泉。
2.目前存在的問題
2.1學校缺乏教學條件
學校缺乏實踐教學條件,大多數專業無法實施學生的實踐訓練。如今體育專業人才的質量和規格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地方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也應是高技術、高素質、豐富的實踐經驗體育專業創新型人才是在動態中求發展,緊扣世界體育產業的發展大趨勢。
2.2培養課程設置單一
我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以學生為社會服務的意識,注重學生的科學性、技藝性知識為主。必修課大部分專業性太強,不靈活,基礎課大多都是競技體育,專業選修課覆蓋面窄。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不能與時俱進,看不到體育自身具備的健身性和娛樂性。
2.3培養目標不明確
我校體育專業長期以來主要承擔培養中小學體育教師,目標定位面窄,需要完善和改進體育健身、運動休閑、活動娛樂,產業管理、體育旅游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建設目標。培養目標設置未突出本土特色和專業,應該根據學校自身的條件略作調整,利用大理的地理、民族等資源開設新課程。建立現代大學體育特色的專業選修課程,來拓寬學生的體育視野和豐富學生專業發展目標。
2.4 大理地方企業對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
3.建立新的培養模式
學校應依托企業的文化和技能等引入到體育教學與課程改革,從而確定體育人才的規格,培養行業需要的高級管理、高技能人才。根據現有的大理各企業的條件與需求,由此建設體育實習基地,共同進行體育職業能力和技能的培養,這樣對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促使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與體育行業的發展同步。
3.1“協議式”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企業與體育學院簽署人才培養協議書,雙方為加強校企合作,促進雙方資源優勢互補,提高體育應用型人才的社會適應性。通過學生自愿報名、企業選撥的雙向選擇方式,組成了實驗班,通過數月的學習和考核與企業簽訂協議。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學校與企業根據各自的需要簽訂雙方的培養協議,學校可以根據企業的用人規格來確定學生的就業方向,同時校企雙方以此為目標共同制訂學生的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
3.2“基地式”人才培養模式
企業與體育學院建立“校外實習實訓教學基地”,校企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合作。企業將成為學生專業課程實際操作的固定場所,同時企業也承擔著提高體育教師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的重要任務。學校不僅可以把課堂搬到企業的俱樂部上課,同時還可以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為教師,讓學生增長學習實踐適應性能力。學校也可利用現有設備優勢和專業教師的技術承接企業的委托培訓和項目業務提高與科技改進任務。
4.合作體系
4.1明確專業特色,制定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
校企合作是高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社會相適應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雙方合作既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又可以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提升高等學校的辦學質量。發揮體育專業的特色,開發符合體育專業特色的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按照體育行業和企業對所需職業的要求以及社會需求、能力需求,確定體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制定專業課程標準,編寫專業教材,確定體育專業方向的主干課程與拓展課程,從而培養學生相關職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4.2產學研相結合,資源共享
由于我校存在硬件的不足,而很多健身會所和企業可以為高校學生實習、實訓提供先進的設備、器材、實訓基地以及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學校與企業產學研相結合可以提高教師與學生解決問題以及與人溝通交往合作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企業的科技發展,提高競爭能力,而學生在企業中實習不僅給企業帶去了活力而且帶去了無形的資源,為企業的人氣、人脈等都得到了提升,以及人才的儲備提供了后備力量。起到了互利共贏的效果。
5.結語
創新教育理念,拓展人才培養目標、以校企合作培養路徑為輔助,走“一專多能”人才培養路徑。在基本模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構建多元化培養模式,并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區特色的模式,促進地方院校體育教育跨越式發展。學校與企業應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這一系統工程展開深層次地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廣泛合作,探索地方院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和新途學方法、教學模式、以及師生關系,成為推動地方院校為社會造就創新型、復合型體育人才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