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俊
摘 要:對于當前初中數學的教學而言,教師無不期望自己的課堂呈現出高效、專注、多樣化的特點。隨著微課教學的問世,類似問題便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教師希望借助這一教學資源,能夠有效提升自身數學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中的重要概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微課教學;初中數學;學習效率;提升
“微課”是教師通過短小的視頻為表現形式,向學生闡釋或說明以某一知識點或解決某一個問題的課程講解方式。對于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來說,需要教師在微課的視頻中體現出以下元素:內容豐富、知識點清晰、多種講解方法以及多樣化知識。通過教師指導學生高效的數學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認清數學知識的核心要義,從而切實增強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并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
一、知識表達豐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旁征博引來證明相關的知識觀點。一來教師能夠通過大量的知識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來教師也可借此增強自身的教學地位,提升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微課的教學方法,通過向學生演示大量的視頻資料,提升學生對于相應的知識理解水平。同時,教師此舉為學生展示豐富的數學知識內容,既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特別是教師為學生講解相對復雜的知識點時,往往需要內容詳實的圖文知識來進行說明,提高學生的理性認知水平。因此,教師引入微課教學的方法,便能夠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可以教授學生“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使用微課視頻的形式進行教學,將完全平方式與數形結合進行融合,為學生講解(a+b)2的具體含義。在微課視頻中教師為學生展示一個邊長為a+b的正方形,而后在正方形內劃線將其分割成為邊長為a的正方形,邊長為b 的正方形以及兩個邊長分別為a、b的長方形,最終的面積公式,能夠對應完全平方公式。故而,教師可以采用微課視頻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數形結合”的基本概念,從而在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知識理解
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數學知識相對簡單,教師應當為學生講解內容更加豐富的數學知識來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而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微課視頻教學的方法,選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鮮有接觸的內容,利用學生對于未知領域的好奇和求知欲展開教學。這樣的微課教學方法,能夠最大程度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以接觸微課數學教學的過程,收集學生的數學興趣關注點,而后進行更加系統性的分析,從而為學生選取具有實際教學意義的內容進行知識擴充。借助微課教學的方法,教師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幫助學生拓展視野。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相似三角形”的知識時,可以結合微課教學的方法,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切實增強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相關的戰爭歷史知識,為學生進行相關的教學內容拓展。通過為學生講述“拿破侖巧測河寬”的歷史戰爭故事,來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通過教師微課視頻的動畫演示,學生能夠清晰理解其中應用到的三角形相似知識。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中滲透了歷史知識的內容,有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同時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通過微課教學的方法,能夠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獲得極佳的學習體驗。
三、進行分層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采用微課教學時,需要綜合學生的學習狀態,為其制定對應的教學方案。對于學習程度較差的學生,教師需要學生解決相對基礎的微課所示習題,對于學習程度一般的學生,需要學生解決難度稍大的題目,而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需要學生拔高自己的知識理解能力。通過這樣的分層教學,教師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最佳方案選擇”的知識時,可以通過微課為學生布置對應的學習任務。數學知識理解層次不同的學生,需要完成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期間,需要教師將知識重點進行融合,對應不同的知識難度,從而使得學生完成的學習任務,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狀況。通過教師開展微課分層教學,能夠切實增強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并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微課教學方法,引入大量的知識內容,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春雪,王劍.智慧教育下的初中數學微課教學資源開發應用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4):136.
[2]衛德彬,阮征,丁增寶,唐繼春.微課在初中數學復習課中的應用探析——以因式分解為例[J].數學教學研究,2018,37(03):13-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