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良
摘 要:小學階段設置的《道德與法制》課程,旨在提高小學生安全意識。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很好的區別安全隱患以及品德問題,對于小學生安全意識進行培養,能夠有效的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盡管目前社會大眾的安全意識越來越高,然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卻沒有很好的將安全知識有效貫穿到具體的課程內容中,安全教育效果十分薄弱,筆者針對小學教育中《道德與法制》課程中安全教育展開了相關分析。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法制;安全
前言:目前,由于社會上威脅小學生安全的事故逐漸增加,給社會帶來了不小的震動,由此引發了大眾對于小學生安全警示教育的討論,小學生安全教育的缺位逐步被大眾所重視。由于缺乏對小學生安全教育才導致了小學生安全事故頻發,加強小學生安全教育變成了一項勢在必行的工作。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來輔助達到安全教育應有的效果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多媒體教學逐漸走進大家的視野。這對于教師課程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助力作用。可以更為生動形象的將課程內容更好的傳達給學生,學生的接受度也會隨著生動的展示更為深刻。在具體的<《道德與政治》的課程設置上,安全教育如果僅限于傳達是達不到任何效果的,學生無法很好的接受,是達不到預防安全隱患的效果的。學生對具體的安全隱患場景有一個直觀的感受,不能很好的做到理論結合實際,老師所教授的內容則不具備實踐意義[1]。由此可見,要想達到課程設置的目標和預期,采用多媒體教學是十分必要的。通過案例的展示,使學生能夠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和認識安全內容,有助于將其所學安全知識很好的應用。就拿《家中的安全與健康》這一部分課程設計來說,對于在家中十分容易出現的安全問題要進行詳細的深入的闡述,要達到讓學生對相關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提高警惕,盡可能的避免類似的安全事故的出現,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視頻或者動畫,配合相應的講解,使學生對家庭中所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安全問題有一定的了解,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二、通過互動活動,增強小學生安全意識
不同于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置不局限于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知識框架,就拿安全教育來說,旨在培養小學生面對實際安全問題的應變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時必須注重互動教學,只有學生能夠和老師進行很好的互動,才能使學生所學應用于實踐中[2]。對于重點安全知識要進行強化教學,加深相關安全知識在學生心中的印象。具體到一個安全問題的講解上,教師可以留出具體的互動時間,向學生提問,引導學生自發的發言互動,比如問遇到這種情況同學們也該怎么樣反應呢?對于學生給出的反饋進行分析整理,給出學生正確的應對突發安全問題的應對策略。由此可見,互動形式的講授,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以及學習氛圍的營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場景模擬的形式,實現安全教育效果
對小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小學生在遇到安全問題時,能夠很好的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因此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必須具備實操性,不能僅僅只書面理論性的東西。因此,在課程結束后,安排一場相應的場景模擬演練就顯得十分必要,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相應的安全知識,教師在情景模擬中,引導學生從容應對,以確保課程的實踐效果。就拿《紅綠燈,在站崗》這階段的課程設置時,教師就可以設置一個相應的場景模擬,對于涉及到的交通規則以及常見的交通安全問題講解清楚以后,實際的進行模擬,具體的可以簡單地將交通指示燈制作出來,安排具體的同學對紅綠燈進行調整,調整紅綠燈的同學依據老師的指示對紅綠燈進行調節,安排具體的同學進行通過紅綠燈路口的行為模擬,對于何種顏色的燈亮,應該通行還是等待讓學生依據所學進行判斷,通過這樣的現場模擬,同學們會對紅綠燈路口的交通規則有一定的了解,對于如何看紅綠燈指示做出相應的行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應的問題也可以解決的游刃有余。
結論:安全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和前提。要想有序的進行社會活動,保障安全是一個必要條件。在小學時期設置的《道德與法制》課程上,充分考慮了這一點,為小學生安全教育的普及構建了良好的傳遞平臺,因此,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上必須充分利用《道德與法制》平臺,將安全教育知識有效的傳達給學生。并且幫助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的利用所學安全知識來保護自身的安全。最大限度的保護小學生的安全,盡可能的將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降到最低。與此同時,家長和教師的溝通一定要做好,將安全教育知識通過家長更多的傳達給學生,使安全教育真正的做到深入人心。由于安全教育在《道德與法制》整體的占比不是很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其他教學內容中穿插這安全教育進行講授,以此來加深安全教育在學生心中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黃雅芳. 談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中的安全教育[J]. 華夏教師, 2017,87(4):13-13.
[2] 賈艷俠.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安全教育探究[J]. 考試周刊, 2017,23(52):1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