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雪
摘 要:被稱為建國以來第三次美學論爭的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論爭,主要圍繞美學自身問題展開,是一次真正的美學論爭。在論爭中形成的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新實踐美學各派相互碰撞、對話,產生了相互促進的效果。其中后實踐美學借鑒西方現象學、存在論、解釋學等思想資源,不斷發展、完善。實踐美學則步入了反思的階段,回應后實踐美學的批評,力圖通過自我調節來彌補、修復自身的理論缺陷。而新實踐美學,則對實踐美學和后實踐美學各有批判,試圖改造實踐美學,并在實踐觀的基礎上,重建新的實踐美學理論體系。從各派自身理論的發展,也映現出學術的爭鳴對推動學術研究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本論文從不同方面闡述新時期的美學論爭與實踐美學的發展,希望為研究美學論爭與實踐美學的發展的專家和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新時期;美學論爭;實踐美學
實踐美學起源于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在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行程中,實踐美學對中國的哲學美學、文藝理論乃至思想解放都產生了巨大影響。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實踐美學遭到了多方面的質疑和批評,因此,如何理解實踐美學,實踐美學的根本問題在哪里,實踐美學是否有生命力,要不要發展實踐美學,如何發展實踐美學等問題就出現了。在實踐美學面臨顛覆性批評的時候,張玉能堅持實踐美學的基本觀點,多方面闡釋實踐與審美的關聯,提出新實踐美學觀的理論構想,其獨樹一幟的姿態在學界引人注目。
1 美的本質與反本質主義
美學上的反本質主義是新時期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現象。理論上,這是新時期美學研究多元化發展的體現,與西方現代哲學和美學的反本質主義有著深切的關聯;現實中,正如黑格爾曾經說過,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它是新時期中國社會思想解放的內在體現。
西方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已經開始的 “美是什么?” 的本質追問,一直是西方古典美學的核心問題,也是美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把美本質看成是先驗的理式表明西方傳統美學追求唯一和清晰的問題解決方式的努力,哲學上看是客觀唯心的,這也帶來了其保守和形而上的特點。朱光潛在 《文藝心理學 》中說過:“近代美學所側重的問題是:‘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是什么樣?’ 至于一般人所喜歡問的 ‘什么樣的事物才能算是美’ 的問題還在其次。” 19世紀以后,隨著自然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美的本質的形而上學的討論由于難以回答現實的提問,成為西方哲學美學反思的主要對象,對美的先驗本質的解構也就成為西方現代后現代美學的基本態度。同樣,美學作為舶來品,如果說在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討論主要還是傳統的話語方式,還是圍繞美的本質問題等作的形而上的論爭的話,那么,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開始反思美的本質問題,并呈現為多元的視角。
2 新實踐美學的突破
后實踐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戰,也導致實踐美學的分裂。同屬于實踐美學陣營的朱立元、易中天、鄧曉芒等人自覺與李澤厚實踐美學劃清界限,重新解釋實踐概念,試圖另立門戶,建立新實踐美學。2002年,易中天、鄧曉芒加入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的論爭,對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都有所批判,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實踐美學”。易中天認為,實踐美學提出“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終將作為一個被揚棄的環節而退出歷史舞臺”,而后實踐美學則一廂情愿地以為審美能夠達到自由生存狀態和解決生存意義問題,其實只是把審美理想化和神秘化了,亦不可取。在此基礎上,他以勞動作為美學體系的邏輯起點,認為勞動蘊含了藝術和審美的因素,正是勞動的情感性以及這種情感的可傳達性和必須傳達性使藝術和審美的發生成為可能,并使它們獲得本質規定性。勞動使人獲得了一種心理能力,即通過確證感的體驗,在一個屬人的對象上確證自己的屬人本質。這也是審美的本質。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的確證感就是美感。
3 人的美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新時期中國美學對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的理解,其實是一個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體現為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即從理性的人到社會的人再到個體感性的人的強調,也包含從形而下的感性回到形而上的理性的反思。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社會的思想解放呼喚人的再次覺醒和回歸,學者們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解讀中尋找到堅實的理論基礎,在藝術上高揚人性,強調人的主體性,體現在美學上就是把美和審美與人及其自由聯系起來,人的自由成為美的內在規定性。實踐美學如李澤厚說“美是自由的形式”,蔣孔陽說 “美是自由的形象”,劉綱紀認為 “美是自由的愉快”,都從馬克思主義關于全面發展的人的思想中獲得啟發,把人的自由境界看成是審美的最高境界。同時,實踐美學不只在哲學思辨的層面肯定人和審美的自由,而且強調社會的人的審美人生。馬克思曾經說過,在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實踐論為基礎的實踐美學,尤其重視審美與現實人生的關系,如蔣孔陽就把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看成是美學研究的出發點,他的審美教育討論更是對現實生活中審美人格形成的深入思考。21 世紀以來,新的實踐美學積極回應世界美學回歸生活世界的發展趨勢,關注日常生活審美,強調使 “我們社會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能夠正常、健康、有序地發展,逐步實現理想化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建構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輥輲訛 不僅強調了審美的社會感性層面,也堅持對人的理想的審美境界的追求。
參考文獻
[1]人生論美學傳統與中國美學的學理創新[J].金雅. 社會科學戰線.2015(02)
[2]根源性美學歧誤匡正:“美”字不是“美”——兼向張玉能先生及實踐美學譜系請教[J].李志宏,張紅梅.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05)
[3]為什么“美的本質”不是偽命題?[J].張玉能,張弓.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05)
[4]為什么美的本質是一個偽命題——從分析哲學的觀點看美學基本問題[J].張法. 東吳學術.2012(04)
[5]略談當代中國語境中的實踐存在論美學[J].朱立元.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
[6]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新文化媒介人的興起[J].陶東風. 文藝爭鳴.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