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佩娟
摘要:本文通過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的分析與研究,結合理工科線下討論課的方式、特點,嘗試構建應用型本科對在校學生開設線下討論課的模式,主要從討論課的課前準備、課程組織以及課程資源建設方面探索可行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討論課;教學模式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國際教育界的風向逐漸向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傾斜。國內的諸多高校也在教育教學規格的實踐探索中開始意識到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14年3月中國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經明確:全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逐步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占高??倲档?0%。
所謂應用型本科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而不是以科研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院。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本科教育為主,面向區域經濟社會,以學科為依托,以應用型專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以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而協調發展,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等教育。
討論課也稱習明納(Seminar),也被翻譯成研討課。費孝通先生認為它是指研究班或者研究生通過自主深入的研究,并在教授的指導下,通過與教授交流討論他們的研究結果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研討會、討論發表會。并可以和教師、同學各抒己見,有效幫助學生提高思辯和研究能力。
現代高校討論課的基本結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導言:通常有討論課的主持人——教師來擔任,也可以由教師來制定負責的同學,主要是為了導入課題,組織討論課的流程;報告:參與討論課的個人或團體來進行主題發言;提問:由主持教師或是邀請的嘉賓老師或是行業專家來對發言人的報告進行提問;討論:參與討論課的人員均可以對主題報告以及專題問答進行相關討論;總結:主持教師(學生)對本次討論課進行總結性發言和點評;學生評價:任課教師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對學生進行過程評價,總結本次課的成績,同時向學生提出今后的學習方向和要求。
那么針對如何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正確而有效的開展線下討論課程這個問題,筆者做了以下的探討:
一、明確學習目的
學生在上課前必須知道這門課、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指什么;教師要通過架構并控制課程,保證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可以獲得預設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說,雖然討論課的主體是學生,但是教師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準確有力的引導作用。在開課之初根據所授課程的特點對課程內容進行選擇,作為研討課的組織過程的開始,選定了內容即確定了教學目標。學生可以在設定的教學內容內選擇合適自己的課題,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小組或者自己作為獨立個體參與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水平選擇合適的主題。因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學以致用,如果出現了課題過大、過空,學生就會完不成課題且充滿了挫敗感,或者是選題偏離教學內容太遠,沒辦法在專業教學體系中得到實踐和應用,就會影響整個教學效果。
二、持續動態評估
學生雖然是課下開展的課題研究,但是為了保證課題效果,建議教師還是要適時關注學生的課下準備工作。尤其是初次參加討論課的同學,教師還是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文獻、與專業人士的訪談、實地考察及比較、分析等方式進行課題研究,并篩選整理成可匯報的材料。甚至建議將學生的課下準備工作作為一項考評指標納入到最終的課程評估體系中去。因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也是學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即便呈現在課堂上的展示效果有差異,但是學生在準備過程中的不斷突破自我也是具有巨大的價值。
三、學習結果驅動
推動整個教學過程螺旋式上升的最終驅動力是學生的學習結果,因此整個教學要以為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為原則進行反向設計,從而使教師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優化重組,改變考核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達成提高教學的質量的目的。所謂的學生的個人學習成效,在討論課中,首要表現形式是學生的課題匯報以及課堂討論。但是真正的教學效果的卻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分別對其他參與小組的研究內容進行討論研究,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并評價小組的研究,最終形成自己的學習心得。而教師也在參與并引導學生討論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和改進教學的動力,從而實現教學相長,自身的能力也不斷的提高。而這一過程也體現了應用型教育的理念,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總之,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學生的學習成效不僅僅是課堂上吸收的講授知識,更是指學生在通過學習后所掌握的對知識的理解和擴展的能力以及解決現實中問題的技能,以及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等。而討論課將學習內容和時間從課堂上延伸到課下,通過教師引導課堂討論的形式,強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將會成為應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師承·補課·治學. [M].北京:三聯書社.2002:25-26
[2]劉榮. OBE 理論視角下高校課程學習評價研究. [J].北京:中國輕工教育.2016(2) :15-17
[3]博格,霍爾.高等教育中的質量與問責[M].毛亞慶,劉冷馨,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4-78
[4]余國江,秦遜.應用型本科的特征和屬性[J]合肥: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