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艷
摘 要:寓言是一種以故事為呈現形式,來揭露一定道理的個性化的文學體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寓言故事一般都具有說理、精煉、生動的特點,是小學生個性熏陶、觀念構建、思維訓練及審美豐富等的最佳素材。由此可見,進一步探究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策略,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寓言 教學策略
寓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其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的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動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措施。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寓言教學中,一些教師尚且不能較好地引導學生體味寓言的思想與主旨,制約了其教育價值的充分發揮。因此,要想使得小學生能從小寓言中體會到大智慧,就需要教師恰當選擇與設計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深度感知與體悟。本文就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策略,進行了細致的研究。
一、因材施教,迎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通常來講,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智慧都具有淺顯易懂的特點,但是由于小學生理解力較為有限,因此在小學語文寓言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生認知規律與特點進行針對性引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給學生分析故事中包含的哲理。另一方面,語文教師應將寓言故事中的關鍵詞作為教學切入點,讓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可推動自身語文素養的快速增強。這就需要教師在寓言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一些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復述寓言故事,與背誦、朗讀不同的是,復述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語言將課寓言故事描述出來,這就對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與理解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守株待兔》這一則寓言故事的時候,雖然故事情節較為簡單,但是二年級學生的心智不成熟,理解力有限,要想透徹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智慧,還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應耐心引導學生,使得他們敢于大膽嘗試,積極復述故事,即便復述內容存在不合理地方,教師也應對其進行鼓勵與糾正。再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中《兩小兒辯日》這一則寓言故事的時候,由于六年級學生心智相對成熟,寓言組織與理解能力較高,因此教師就可直接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進行故事復述,對于學生復述中的不恰當地方,教師應啟發學生自主發現、自主修改,從而推動學生理解能力及寓言能力的不斷提高。
二、恰當引導,幫助學生掌握表現手法
在創作寓言故事的時候,通常會用到象征、夸張、排比、擬人及比喻等表現手法,作者借助一定表現手法的應用來塑造真實、活潑的文學角色,將深刻的哲理蘊含在故事情節中,利用這種表現方式把寓言故事的教育性與諷刺性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寓言故事教學活動的時候,應恰當地利用教材的表現手法,將寓言故事全面而生動地描述給學生,使得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更加深刻地感知其中的哲理性,以便激起他們較高的學習興趣。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獅子和鹿》這則寓言中鹿在欣賞漂亮的鹿角、抱怨細腿難看的時候,因為雙角被掛住險些被獅子吃掉的故事。寓言故事運用擬人的表現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性格,借助動物故事諷喻生活中有類似特點的人。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激勵學生深入思考,使得他們都能對“鹿”這一角色的思想與性格有透徹的把握,了解擬人表現手法的應用優點,并嘗試借助擬人表現手法創編小故事,從而將學習到的知識加以靈活運用,最終使得學生明白不能因一些事物的長處而忽略其短處、不能因為一些事物有短處就全盤否定其長處道理的同時,還能扎實掌握寓言故事中的表現手法。
三、概括寓意,推動學生理解能力提升
在寓言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引導小學生扎實掌握寓言中蘊含的智慧,并可將抽象的寓意概括出來,從而揭示其中的道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的時候,應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遵循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使得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不斷提升。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南轅北轍》這一則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應引導學生透徹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激勵學生講述寓言故事的內容,使得他們明白故事的主人公要到哪里去,他的馬車方向與目的地方向是否一致,有人勸告他的時候每次都是怎樣回答的。然后,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情況概括寓言故事的寓意,并加以闡述,明白寓言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么,我們應該汲取哪些教訓。借助一步步的引導,使得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寓言中的哲理,從而推動他們思考能力、思維能力及處理問題能力的不斷提高。
四、聯系生活,促使學生更好合理應用
寓言故事借物喻人、以小言大、說古比今等方式揭示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很多小學生通過會將寓言故事中的諷喻對象看到故事中形象本身,而非具有類似情況的一類人或物,這就使得他們的學習活動無法脫離客觀形象,只把理解范圍局限在特殊的、個性化的事物上,存在就事論事的情況。為幫助小學生突破思維與知識水平的局限,語文教師在日常的寓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明確寓言這一個性化文體的特點,讓他們了解寓言的諷喻所在及針砭所指。尤其應在引導與啟發學生形象感知的前提下,將寓言故事中的事物與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大膽類比想象,找出一些和寓言中有類似點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概況與歸納其中蘊含的道理,以便更加深刻地掌握其中蘊含的大智慧、大道理。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二年級下冊中《揠苗助長》這一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類似的急于求成的事件?自己有沒有出現過類似錯誤?有錯誤認知的時候有沒有樂意接受他人意見?最后結果如何?你經歷或聽說過的事情和該寓言故事的相似點在哪里?我們應該從中得到什么教訓?借助舉一反三的模式,讓學生在逐層深入的思考中,對寓言故事的哲理與智慧有更為透徹的領悟。
總之,寓言故事不僅具有生動的情節,而且蘊含有豐富的智慧,可以小見大,讓學生的思想受到啟迪,從而受到一定的教育。因此,教師應了解寓言故事的特點,并結合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創新與探究教學策略,以便為學生理解能力、學以致用能力的提升創造條件,最終充分發揮寓言故事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天文.小學寓言教學誤區的分析與思考[J].語文天地,2017(09):22.
[2]張小霞.“啟發式”教學助推寓言教學高效課堂[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05):53.
[3]黃小嫘.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操作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7(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