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萬


摘 要:數學,作為鍛煉學生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的過程必然是培養、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課堂是教學研究永恒的課題,其中,研究教材是基礎。如何吃透教材,精心設計練習作業,成了困惑一線教師的一大難題。通過筆者多年小學教學實踐認為: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一些習題練習,不但有利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而且能夠訓練學生空間想象力、思維的靈活性,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幾何教學;教材研讀;練習作業;有效解決問題
如何挖掘吃透教材?如何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如何進行有效的作業練習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些,無疑成為了一線數學教師,尤其是參加工作不久年輕教師乃至青年教師的最大困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下面淺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基于教材,挖掘教材內涵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面對新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面對陌生問題、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如何挖掘教材內涵、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呢?還是先從教材中推導圓的面積公式說起吧!在西師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圓這個單元內容的學習中,在教材第20頁例2下面第四行圖(下圖中左圖)
從圖上可知,把圓等分的份數越多,拼出的圖形就越近似于長方形(轉化策略),而此時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寬就是圓的半徑。根據同一個圖形轉化后面積不變,借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得出了圓的面積公式。不少教師在得出了圓的面積公式后,就運用圓的面積公式來解決問題了,就沒有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前后周長的變化。事實上,在把圓等分成若干份后,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增加了一個直徑或兩個半徑的長。就是這一個細微的地方,可以讓出題者在此大做文章,把學生難住。
二、基于學生認知,多角度地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作業設計時,我始終遵循教材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在教學中,我不僅僅停留在讓學生知道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是通過轉化得到的,主要抓住能力的核心——思維來進行訓練。具體做法是:
(一)畫圖能力訓練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畫圖是理解轉化思想的最好途徑。畫圖可以把比較抽象的思維形象化,而且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注意從直觀入手,培養學生的畫圖能力,通過畫圖(也可以畫草圖)這種方式來形象地揭示圓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圖畫好后,學生在長方形的長和寬中進行必要的標注(標注內容為長上標πr,寬上標r)。
這樣,學生借助圖形就便于理解轉化過程和進行語言描述了。
(二)作業梯度設計,利于學生鞏固新知,深入理解所學內容。
在學生有了以上標注能力的基礎上,就可以設計一些梯度練習題對學生進行訓練了。
1.順向思維題型
【題例A】把一個直徑為6厘米的圓等分成若干份后,然后把它剪開,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寬是( )厘米,周長比原來增加了( )厘米。
【題例B】把一個圓等分成若干份后,剪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增加了12厘米,這個圓的面積是( )平方厘米。
2.變化題型
【題例A】把一個圓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把它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長是9.42分米,這個長方形的寬是( )分米,這個圓的面積是( )平方分米。
【題例B】一個圓等分成18份后,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長比寬多了6.42厘米,那么圓的面積是( )平方厘米。
【題例*C 】把一個圓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把它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是66.24分米,這個圓的面積是( )平方分米。
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學生學完了圓這一部分內容后,就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個綜合訓練了。
(一)加深學生對圖形周長的理解。
【題例】一個圓的周長是18.84cm,已知圓的面積正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求陰影部分的周長。
(二)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加強學生靈活運用圓的知識的能力
【題例】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在一張紙上,畫了一個周長為15.42厘米的半圓,并在它的周圍畫了1厘米寬的小路,請你幫他畫出這個圖形的對稱軸,并求出圖中小路的面積。
教材研讀是一項基礎工作,也是開展教學的前提。以學生的認知和需求為出發點,吃透教材,深挖教材內涵,精心設計梯度練習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在掌握表層知識的同時領悟知識的內涵,觸類旁通,使所學知識構成一個一個相互聯系的、螺旋式上升的體系,實現了質的飛躍。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了,思維拓展了,能力增強了,學習成績提高了,實現了師生與教材的共同成長,讓師生的思維共同放飛。
參考文獻:
[1]張玉春. 把握教材內涵,發展數學思維[J]. 考試周刊,2016(6):13-13.
[2]佚名. 挖掘教材內涵致力思維生長——“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與思考[J]. 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9(2):65.
[3]廖娟,高紅梅. 自主探索 放飛思維——“巧用乘法”實踐活動課教學片斷賞析[J]. 中小學教材教學:小學版,2004(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