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喜梅
摘 要:小學英語作為英語教學的啟蒙,是小學生打好英語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更加復雜內容的基礎。但是,隨著英語學習的不斷推進,四年級學生因為個人、家庭以及教師等英語學習環境和能力的不同,導致四年級學生出現英語學習兩極分化嚴重的情況。英語學困生對英語學習逐漸喪失興趣。分析英語學困生的成因以及如何將其有效轉化,是當前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小學四年級;英語學困生;形成原因;策略研究
引言:
在英語越來越重要的當前社會中,英語學習越來越成為小學生困難的課程之一。在面對學生英語成績不斷下滑的情況之下,如何通過激發學生內心學習英語的求知欲,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從各個方面提高英語成績已經成為英語教師非常關心的問題。分析英語學困生的形成原因,以及通過各種手段改變學困生學習英語的現狀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四年級英語學困生形成原因
(一)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存在問題
四年級學生逐漸有一定的英語學習方法的形成,四年級學生因為其他課程學習時已經形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在英語學習時也采用相同的學習方法,自然跟不上英語學習的步伐。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很多學生都沒有提前預習英語課程,沒有多讀英語文章,看英語課外書的習慣,逐漸不理解英語中特定俗語和文化,慢慢地形成了學習英語困難的局面。另一方面,學困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對英語的語法、單詞通常是死記硬背,記了這個忘記那個,學習效率相當低下。
例如在學習第二單元《what’s your number?》一課,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了1到100的英文數字單詞。英語學困生在教師教授英語課程前,沒有對課程單元進行課前預習。上課時,教師請同學角色扮演的時候,學困生往往不能夠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在英語數字單詞的學習中,學困生往往只記得一到十的英文數字單詞的拼寫,而對于后面的有規律的單詞往往記不住。這個就是學習習慣和方法不正確,慢慢地導致英語學習沒有興趣的原因之一。
(二)學校及教師教授存在問題
一方面,學校在學身英語學習中也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學校學習英語的風氣能夠間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在教授英語課程時,可能沒有注意每個學生的英語水平存在著差異,四年級學生接受英語課程的知識點也存在著差異,導致有些學生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很快跟上教師的步伐,而有些學生在英語課中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慢慢變成了英語學困生。
例如教師上《This is my new friend》一課,文中涉及許多國籍的單詞、兄弟姐妹的單詞,教師在教學生這些單詞時,只是將單詞字義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強制記憶,就直接導致學生記憶量增大,不愛學習英語的情況出現。
(三)家庭教育和環境存在影響
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英語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在幼兒時期就開始進行英語啟蒙教育,而有些家庭就不重視這些。另外,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閱歷、觀念,也會影響到孩子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有些家長在家中也習慣用英語交流,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很容易就接受英語,能夠把英語的聽說讀做到比一般學生更加順暢[1]。
二、英語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習慣
在小學四年級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英語學困生需要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習慣。在教師上課之前,做到對課文中的單詞、角色扮演對話、段落進行通讀,對不懂的單詞句式及時的查證,做到本節課了然于胸。只有這樣,在教師上課時才能跟上教師教學的步伐,及時將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后與老師進行交流和溝通,樹立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例如,在上到《Would you like to take a trip?》lesson 34 時,學困生可以應用英語磁帶將課文中小朋友的對話進行大致的通讀,將不會讀、不懂的單詞標注出來,例如“house”這個單詞。同時將文中出現的一些句式劃出來,比如:what are these in English?通過這些課前的預習,發現不懂的問題之后,才能在課上以及課后進行鞏固,確保自己英語課本的英語知識已經掌握到位。
(二)因材施教
四年級的英語學困生不是一日造成的。在接觸到英語課程之前,每個學生對英語都充滿了好奇。然而,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因為教師教學方法不當,而逐漸對英語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努力了解每位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通過每課的作業練習,一段時間的考試,做到對四年級學生英語水平的評估,及時對教學方式作出適當的調整。同時對英語學困生多給與幫助,鼓勵學生建立學習英語的信心,不是放棄它。
例如,在學習《I’m ?tall》 一文時,教師可以將課文中出現的用于描述胖瘦長短的單詞寫在黑板上,然后請不同的學生描述自己的同桌來加深對某些單詞的印象,從而激發學生的成就感[2]。
(三)以興趣促學習,調動學習積極性
四年級的英語課程相對更高年級的內容,簡單活潑,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場景,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情境,再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將英語教學融入生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英語,在英語中體味生活,從而加深對英語單詞、句式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what will you do this the weekend》一課時,老師可以真實地問學生這個周末想要去干什么,讓學生運用自己現有的儲備詞匯,引導學生將本周我想要干的事情,通過簡單的對話表達出來。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能力,間接培養學困生重新喜歡學英語的興趣。
結語:英語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英語學困生要逐漸轉換成為英語優等生的過程也非常的漫長。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校創建學習英語的良好氛圍,同時需要教師在教授學生英語的過程中,多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多對學困生給與關心,努力地重拾英語學困生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在課堂之外,多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學困生在家多看英語有關的電視、書籍,慢慢地將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出來。
參考文獻:
[1]梁麗娟. 與學生做朋友——小學英語學困生成因及其轉化策略[J]. 好家長,2018,67(14):132-133.
[2]李水霞. 淺談小學英語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J]. 師道·教研,2017,23(1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