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平
關鍵詞 中職語文 文化 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9.064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trategy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承擔著培育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任務,需要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浸潤和人文素養的錘煉。在當前多元文化交織的環境下,中職生中存在著情感價值取向西化,母語運用受英語逆向負遷移,漢字書寫受網絡信息化沖擊等問題,這些都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出了挑戰。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當適當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幫助學生感悟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 教學模式
對于母語學習者而言,本民族的文化是內化在日常語言、生活、風俗、行為等習慣中的隱形內容。文化的滲透,不僅體現在語文課程中加入文化因素的教學,還需要在語文課程之外開展專門的文化知識普及、文化體驗活動,文化實踐活動等內容。我們將前者稱為融合模式,后者稱為兼并模式。[1]
1.1 融合模式
在語文課程中加入文化因素進行教學,就要巧妙運用教材中內容。以人教版中職語文教材為例,每個單元分為三個模塊:閱讀鑒賞、表達與交流、綜合實踐。不同模塊所蘊含的文化要素各有側重。
(1)閱讀鑒賞中的文化要素。教材中的文章是經過精心選擇與編排的,內容覆蓋古今中外小說、散文、議論文、詩歌等多種體裁,禮儀文化、傳統價值觀、生活態度等文化因子注入其中。例如,基礎模塊上冊《絕品》的教學要求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中能夠看到小說人物身上誠信做人的原則,忠于友情的品質以及熱愛祖國藝術珍品的民族精神。因此對于閱讀內容的處理既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培養,也要進行情感態度的升華。
(2)表達與交流中的文化要素。表達與交流是對語言知識的輸出,注重對語言運用能力的鍛煉和培養。一個民族的語言表達方式背后反映的是民族的思維方式,例如含蓄委婉、謙虛禮貌、講求韻律等就是漢語思維在語言表達上的直接呈現。以書信寫作為例,傳統書信依對象長幼、寫作目的的不同形成了包括提稱語、時令語、敘別語、珍重語、請安語、落款敬辭等豐富的書信文化,這些內容對今天的郵件、微信編寫依然有著啟示意義。
(3)綜合實踐中的文化要素。綜合實踐課是對聽說讀寫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也是進行優良品德、美好情操、科學精神、職業理想滲透的有效手段。例如,在綜合實踐“記住父母的生日”,“尋訪家族故事”,“春聯覓趣”、“民歌民謠采風”等活動中,我們可以挖掘感恩情懷、中華家文化、傳統節日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主題,進行文化滲透和傳承,并將課內實踐活動進行延伸,拓展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研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1.2 兼并模式
文化的浸潤同樣可以發生在語文課堂之外。采取第二課堂,課外社會實踐,校園活動,等多樣化的形式,既能滿足文化教學的需求,也符合中職學生易接受動手活動的特點。
(1)第二課堂及興趣小組。目前中職學生的課程安排相對寬松,課下時間較為充足,利用第二課堂或組建興趣小組,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也可借此進行文化方面的拓展性學習和體驗。對于特別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組織成立興趣小組,參加相關傳統文化類比賽,發揮積極的帶頭作用。
(2)課外社會實踐。利用節假日和寒暑假的時間,布置文化主題類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尋找自己身邊的傳統文化,通過調查、考察、網上檢索、訪談等形式,收集相關資料,不僅將課上所學的表達與交流技巧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也活動中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
(3)校園活動。搭建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校園活動平臺,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文化體驗機會,形成成果展示與互動評價。比如,借助傳統文化進校園、文明風采等項目的實施,在全校范圍內圍繞某一節日主題舉行相應的節日習俗體驗,舉辦演講、朗誦、書法比賽,調查成果展示等活動,既豐富了文化傳播形式,又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在收獲實踐成果的同時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2 教學策略
2.1 多角度拓展經典閱讀
經典是經過了時間和歷史考驗,流傳下來的典范性著作。閱讀經典著作不僅是讓學生從中獲取知識性成果,“更是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呼應”。[2]
(1)充分發揮課前時間。中職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自控能力較差,上課前幾分鐘很難快速安靜下來。利用這5-10分鐘開展課前誦讀,有助于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誦讀材料可以選自古詩詞,短小精悍的經典散文,簡單易懂的文言文片段等。誦讀形式可以有學生領讀-集體朗讀,個人展示,自由誦讀等。
(2)開展混合式閱讀。混合式閱讀是課上課下相結合的閱讀方式。雖然教材課文中已經包含了各種文化因子,但篇章教學取代不了整本書閱讀。閱讀整本著作時所獲得的文化感知更為系統。以《勸學》為例,要理解荀子的觀點對儒家思想做了哪些繼承和發展,還是要回到儒家經典著作《論語》的閱讀上來。而整本書往往篇幅較長,閱讀用時較多,不可能完全依靠課堂進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閱讀方法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對重點問題展開討論。而對于學生而言,更多的閱讀行為發生在課下,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助讀材料,展開自主閱讀,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
(3)注重用件類作品的閱讀策略教學。根據王榮生老師的分類,“用件”類作品的閱讀目的不是去學習其中的語言文字,而主要是了解書中的某些專業知識,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從事相關的活動。[3]從服務中職生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用件類作品更傾向于專業學術著作,以園林專業為例,《園冶》、《長物志》、《閑情偶寄》等作品可視作此類作品。通過有針對性的閱讀策略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有效地開展專業類經典文獻的閱讀,更好地理解本專業的文化內涵。
2.2 中外對比中看文化差異
中職語文教材中不僅有諸多國內的名家名篇,同時也收錄了一些國外作品。風格迥異的作品背后折射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及思維方式的差異。以職業模塊中的兩篇演講稿為例,一篇是美國演員亞倫亞達的《走向社會》,一篇是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前者通過改編經典作品《哈姆萊特》中的場景來制造幽默,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后者則旁征博引諸子百家、經典格言,向聽眾闡明何為敬業、何為樂業。一個輕松,一個嚴肅,一個展現了美國文化的外向性,一個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含蓄內斂。如果進一步挖掘《敬業與樂業》的創作背景,又會發現,梁啟超的嚴肅正是對千百年來中國讀書人“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職業觀的批判。
2.3 以古帶今,構建教學情景
(1)追溯淵源,激發興趣。以應用文寫作為例,應用文因為形式內容較為固定,常給人枯燥的感覺。其實很多應用文體古已有之,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有些形式和內容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比如曾經的干謁詩在功能上等同于今天的求職信。如果在求職信寫作中加入白居易、李白等名人的干謁詩與“求職”經歷,不僅增添了應用文的文化內涵,也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2)知其所以然,學以致用。以書信寫作為例,中國傳統書信無論在格式還是用語中體現的都是中國式思維。中國人傳統思想中的謙遜、忠孝、慈愛、平和,在書信創作中體現為“卑己尊人”,也便有了敬語和謙語的使用,問候及祝福方式依對象不同也不盡相同,而其中一些表達方式流傳至今也已經固化下來,為今人所用。
2.4 提高專業融合度
以園林專業為例,園林植物不僅可以用于觀賞、美化環境,在中國古典園林文化中,人們常賦予植物情感與文化。園林植物已經變成文化符號的一部分。人們將美好的期望和人生理想寄托在對植物的審美中,通過園林植物反映哲學思想、價值觀念與文化形態。如牡丹代表富貴,野菊象征隱士,竹子代表忠烈,松樹代表堅強、堅韌、吉祥等精神象征。在寫作訓練,古代詩詞欣賞中都可融入這些園林文化要素。
2.5 通過傳統節日主題活動營造文化傳播氛圍
傳統節日是從歷史傳承下來的,遵循農耕歷法、保留民間節俗生活經驗的古老節日。傳統節日每年時間相對固定,文化內涵豐富,是開展文化教學的理想載體。對于園林專業的學生而言,還可以挖掘傳統節日中的園林植物文化,如春節置辦年宵花,懸掛桃符;元宵節賞長壽花;清明節插柳;端午節插端午三友;七夕節瓜棚夜話,花草染甲;中秋節賞菊;重陽節遍插茱萸。上述傳統節日里的代表植物既反映著節氣的變化,又承載了人們對于節日的情感寄托,代表了中國傳統審美價值取向和態度。圍繞這些文化要素,開展校園詩會,手繪風箏,香囊制作、手寫家書等系列活動,對文化進行浸潤式滲透,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傳統文化要素,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基于對學情和教材的把握,教師可以在教材內容中尋找合適的切入點,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并結合第二課堂,課外實踐和校園活動進行相應的拓展和強化,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實現學生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方敏.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文化教學策略的思考——以美國AP漢語與文化課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07).
[2] 高新寧.經典閱讀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18(33).
[3] 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