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翠霞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對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教學研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閱讀與寫作進行融合教學,加強學生學科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創新語文教學機制,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多種教學策略與手段靈活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最終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理論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就是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為了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高質量與高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融合,使得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效率穩步上升。為了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進行了全面的教學分析,從中尋找當前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對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完善與調整。筆者身為小學語文教師多年,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查閱了大量的材料與文獻,總結出以下幾點研究結果。
一、閱讀寫作融合教學,加強學生學科意識
教師要想真正地將閱讀與寫作結合教學融入到教學課堂中,就要做到讓學生在潛意識中接受這種教學方式。同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加強對閱讀與寫作的練習,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就要對學生灌輸閱讀與寫作學習的必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對語文寫作進行拓展,讓學生在接觸語文學習時就認識到將語文知識融合學習的樂趣,在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學習方式時,也在引導學生進行正確學習。
教師對《爬山虎的腳》一課進行教學時,學生要明確這是一篇觀察范文,進而明確關于這篇文章的教學內容。文章的內容淺顯易懂,學生會對爬山虎產生好奇心理。根據文章的難易程度以及語言豐富度可以看出,其寫作目的就是為了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閱讀和寫作的技巧,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關于這篇文章的教學,教師還要讓學生根據文章的體裁和結構創作一篇屬于自己的觀察日記。學生還要將這篇寫作進行分享與討論,并結合課文進行對比,找到學生自己文中的不足之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閱讀與寫作結合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意識到閱讀與寫作結合學習的重要性。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學習意識
小學生的年齡還小,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拓寬學生的認知范圍,讓學生對語文有一定的了解,在閱讀和寫作方面進行綜合訓練,不斷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在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意識時,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指導。
教師對學生進行人物描寫的教學時,在教學中將閱讀練習與寫作練習進行融合教學。教師為學生準備一組有關人物描寫的文章,學生通過閱讀這一組文章找到人物描寫的共同寫作特點。教師還要根據文章,對人物描寫中所需要注意的描寫手法和文中標點符號的用法進行教學。在學生掌握以上知識點后,教師為學生擬定一個寫作主題,在寫作練習中學生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在文章中,有效提高寫作能力。教學課堂上通過學習再應用的教學策略,拓寬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認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從而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雙贏教學。
三、創新語文教學機制,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界限劃分得過于明顯,導致學生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就只注重閱讀學習,在進行寫作訓練時只注重提高寫作能力。雖然在閱讀和寫作中實現了專項學習,其弊端卻是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課堂中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的語文課堂,利用創建新型語文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向學生講解敘事文時,可以將傳統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教學方法進行整合。教師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只涉及到與寫作相關的知識,其中缺少基礎知識和寫作要領的支撐,導致學生很難完成一篇優秀的作品。為了在學習寫作之前給學生更有效的教學指導,教師通過在寫作教學中結合閱讀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由此一來,寫作技巧不是以枯燥無味的文字和語言表達的形式所呈現,而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學習得到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為了將二者更有效地教授給學生,可以通過情景教學、戶外活動或者教學實踐等多種形式將閱讀與寫作串聯在一起,形成小學語文創新課堂。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正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學指導,通過提高學生綜合性的學習能力,加強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中心位置,提高學生在閱讀與寫作學習中的意識與思想,從學生的主觀意識中激發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余皓婷,呂沙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提取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科技風,2019(23):222-223.
[2]溫澤成.新時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9(0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