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秋林
摘要:本文從高校教學個性化發展的內涵及必要性入手,探究信息化環境下高職教學的個性化發展策略,并給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 高職教學? 個性化發展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信息科技的日益進步使得各行各業都步入發展新階段,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教育行業同樣如此。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教育行業進一步向前發展,并為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等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1】。高職院校是專業人才的搖籃,以就業為導向,必須重視學生在信息化時代的個性化發展,使其在人才市場中發揮自身競爭力優勢。要做到這一點,高職院校就必須重視自身教育的個性化發展,將信息可以充分應用于教學,實現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
一? 高職教學個性化發展的內涵及必要性
(一)內涵
個性化教學的實質是適應性教學,它要求高職院校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以此為基礎安排相適應的學習環境、建立相適應的教學情境、增添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創立相適應的評價制度。簡言之就是學校和教師通過教學制度、方法、內容的改革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個性化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重視因材施教;其二,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其三,將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納入考慮,以實現學生差異性、個性化發展為目標【2】。高職院校個性化教學首先承認學生在教育背景、學習能力、價值觀念、家庭環境以及生理特征等具有差異性,并以此不斷調整教學形勢和方法,著眼于對于學生資質的喚醒和潛能的發揮,充分發揮學生創造能力。
(二)必要性
實現自身個性化發展是高職院校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社會大背景愈加重視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高校必須適應社會發展趨勢,不斷調整工作行為,轉變教學觀念,以此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滿足社會對于個性化人才的需求。我國高職院校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看似多種多樣,各不相同,但是從深層次上說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因:舊有的“一刀切”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教育的個性化需求。高職院校的教學目的與普通院校不同,生源質量上也有一定差異,但是高職院校在教學上卻總以普通高校為基準,僅重視理論知識教學,這就導致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覺得教師教學無用、無趣,最后喪失學習積極性,為了得到證書而勉強應付課程。高職院校的教師也沒有把“終生學習” 、“自主學習”的理念灌輸給學生,一味重視理論知識灌輸,卻忽視了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取【3】。為實現高職院校培養專業人才的發展目標,學校充分了解自身實際情況,在信息化背景下促進高職院校教育的信息化、個性化發展。
二? 信息化環境下高職教學的個性化發展策略
(一)轉變教育觀念
高職院校教師大多秉承著“一次性教育”的教學理念,總希望在學生三年學習時間中將全部知識完全灌輸給學生。但是高職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應更加重視實踐教學,這是高職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特征。因此,高職教師必須主動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非讀書能力的提高。充分重視學習能力的提升可以幫助學生在工作生涯中快速適應環境,培養起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真正實現“終身學習”。
(二)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最重要實施者,高職院校若想實現信息化背景下的個性化發展,就必須重視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其中不僅包括教學能力和水平,更包括信息化素養的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提高是保障高職院校實現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網絡知識,熟練使用計算機及其他多媒體進行教學實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不僅如此,信息化教學是連接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橋梁,只有教師實現信息化教學,學生才有可能調整好心態,感受到學習的動力,實現自我學習。
(三)加強信息技術應用
在學科教學中有效融合信息技術有利于信息化學習環境的營造,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學方式【4】。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整合,并不意味著將信息技術機械性納入,而是課程體系主動適應信息化要求,不斷變革教學方法,選擇最合適的信息技術以滿足教學需求,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
(四)重視移動學習
所謂移動學習,就是學生利用無線網絡以及現代電子設備實現隨時隨地學習的新模式。隨著手機、平板、筆記本等設備的日益普及,其功能也愈加豐富和完善,是實現移動學習的最主要工具。因具有及時性、移動性、個別性、普及性等特點,移動學習成為了課堂延伸教學的重要途徑。學習者擺脫傳統教學中場所和時間的束縛,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知識學習。除此以外,移動學習在尊重學習者個體差異和學習愛好方面有積極意義,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專門性教學服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和時間地點的不限制性使得學習者可以充分利用零碎之間進行知識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結語:
高職院校實施個性化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以此滿足社會對于個性化人才的需求。為達到這一目的,高職院校要從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加強信息技術應用、重視移動學習等方面進行系統管理和建設。
參考文獻:
[1]蔣玉娟,劉印璇.基于職業生涯發展的高職院校教師個性化培訓模式的構建——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06):112-113+116.
[2]鄒洪芬.基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高職分類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軟件人才培養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08):10-12.
[3]侯亞合,冷士良,張書,祝木偉.“3+N”個性化精英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3):80-82+96.
[4]徐英.促進高職生個性化學習的翻轉課堂設計與實施——以“思政理論課”為例[J].未來與發展,2017,41(10):85-8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