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
摘 要:農村中職生由于受學習和生活環境的限制,語文素養水平普遍不高,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想辦法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讓他們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本人就多年的教學經歷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農村中職生;語文素養;做法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它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而我們農村中職的學生大都是初中階段的后進生,是中考的失利者,他們普遍基礎較差,語文素養不高,因此,他們是一個亟待提升語文素養的群體。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一方面應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在此形勢下,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的問題。本人結合多年的中職語文教學經歷及感悟,談談自己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興趣成為學習的動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過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只是一種徒勞,隨之的學習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在課堂上只有巧用教學藝術,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是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艱苦的勞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怎樣去培養興趣呢?首先,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積極配合你的教學,能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到知識,以達到課堂教學目的,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快做到角色的轉變。在教學中巧用教育教學藝術和教學技巧,大膽探索創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讓學生輕松地學到自己應該學到的東西。其次,要使師生在感情和心靈上相溝通。在教學中,情感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是并存的。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用一種溫情感化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愛和溫暖,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中,才能成為課堂上真正的合作者。教師要充分尋找學生的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給予其鼓勵,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賦予的愛,那種愛一旦被學生感受到,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學習動力。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對于學生會感到無限的溫暖和求知的興趣,那么課堂效果以及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可大大改善。
二、注重閱讀教學,讓閱讀成為提升素養的主要途徑
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閱讀在孩子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童年的書幾乎可以記一輩子,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展。”閱讀能拓寬知識面,能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思想情趣,而廣泛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篇優秀的作品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啟迪,學生能徜徉在其情節和優美的語言中體會到愉悅的心情,慢慢能達到與作者的共鳴。因此,語文教師不能只滿足于把自己的知識傳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和影響,讓他們廣泛閱讀,開闊視野,讓學生在閱讀中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另外,語文課程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的閱讀,還要進行必要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把涉及到本學科內容的課外讀物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課外進行閱讀,拓寬閱讀面,擴大閱讀量。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去引導他們背誦優美片段,抄寫優美詞語。積累了一定的語言以后,定期開展一些讀和寫的訓練活動,讓學生把在閱讀中讀到的一些詞句、方法等運用到說和寫之中,從而以讀促說,以讀促寫。還可以在學生讀完一部作品之后要求他們談談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當然每位同學對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是不相同的,教師在指導時要給予其鼓勵和贊許的目光,并且長期堅持下去。通過閱讀,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還提升了語文素養。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讓習慣成為提升素養的重要保障
培根說過:“習慣真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就語文學科而言,語文學習的習慣包括很多方面,最基本的就是聽、說、讀、寫的習慣。比如,字要認真地寫,文章要有感情地朗讀,并認真品味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如經常搜集信息及新聞的習慣,經常搜集名言、格言、諺語的習慣,閱讀文章有寫隨筆的習慣,熟記優美詞語的習慣,先寫題綱后作文并有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等等。當然了除此之外,還應該有課前預習、課中認真聽講、課后復習等習慣。經常參加小組辯論或者演講比賽,在老師上完一篇課文之后,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來表達課文的內容、情節,主動與別人交流,以培養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性活動,借助節假日去養老院去探望老人,幫助老人,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或者外出踏青,回來描述下其中的過程,以及所見所聞寫一篇小短文,或者描寫下沿途的景色,以提高其寫的能力等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一種重要保障。
總之,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涉及到諸多因素,只有靠我們不斷探索創新,在新課程的指引下,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長期發展,才能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鵬.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中職語文教學思考[J].科技視界,2015(32):224.
[2]孫琳.就業導向下的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