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彬
摘 要:醫用化學是職業院校醫學等相關專業必修的一門課程,雖然目前對醫學專業的課程進行了改革,但是醫用化學這門課程是無法替代的基礎課程,隨著社會的不斷地發展,相關的專業也得到了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傳遞更多的知識信息,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師依然秉持著傳統的教學理念,使得課堂氛圍枯燥且乏味,因此學生對這一課程不感興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對醫用化學的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了改進,希望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醫用化學 中職生 課堂教學
中職生的基礎比較差,對學習不感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醫用化學的內容來設計教學活動,并且還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來吸引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和難點,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鑒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一、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自我,自主探究課堂知識,由原來的被動轉為主動,并在課堂中進行小組合作,培養自身的合作意識以及創新能力,從而使學生的體會醫用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并且積極探究學習規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習專業課程的學習而打好基礎。因此,轉變教學理念,對提升教學效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必須加以重視。
例如,在學習《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筆者就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對這一內容進行了探討,讓學生總結這一表格中的規律,經過小組探討之后,學生們得出了同周期元素的金屬特性的變化規律,同主族元素的金屬特性變化規律。最后還得出了:主族元素最高化合價=價電子數=族序數等等這些結論,使學生發揮了自主性和積極性。之后為了讓學生對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認識的更加透徹,并牢記元素周期表,筆者引領學生總結了順口溜:我是氫,我最輕,火箭靠我運衛星;我是氦,我無賴,得失電子我最菜;我是鋰,密度低,遇水遇酸把泡起;我是鈹,耍賴皮,雖是金屬難電離……通過這一順口溜的朗誦,使學生對這個元素周期表記憶更加深刻,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二、巧用微課教學,加強自主學習
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工具,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錄制成5-10分鐘的短視頻,讓學生在課上和課下進行觀看,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在醫用化學課堂中應用微課,可以將一些物質結構采用三維空間的動畫形式展示出來,將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化和簡明化,使得課堂知識變得更加逼真和有趣,從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所學的知識,養成預習和復習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接下來的學習鋪平道路。
例如,在學習《芳香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加強對苯的認識,解決學生的學習疑惑,筆者將這部分內容錄制成微課供學生進行了學習,具體內容如下:
1.苯的發現史
2.苯試劑的顏色和形態展示
3.生活中用苯制作的產品展示
4.苯的特點:(1)只含碳、氫兩種元素;(2)相對分子質量為78;(3)含碳量為92.3%
5.苯的分子式:C6H6
經過這節微課的學習,使學生從多方面認識了苯,并加深了對苯的印象,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同時,讓學生在課前做好了預習,在聽課時能夠進行針對性的提問,提升聽課效率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醫用化學中的一些知識比較枯燥,再加上中職學生的基礎底子薄弱,學習能力偏低,常常禁不住外界的誘惑導致在課上不注意聽講,對課堂內容也不感興趣。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醫用化學史融入課堂,豐富課堂內容,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模擬實驗,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使課堂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促使學生對醫用化學充滿好奇,從而積極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學習《滲透現象與滲透壓》這一課時,由于滲透壓是與臨床醫學聯系極為緊密的一部分內容,給病人輸液以及水腫患者的護理等都會用到這一知識,所以在醫用化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學生沒有實踐過,因此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這時筆者運用信息技術形象地展示了這一知識點,比如在講述半透膜原理時,就運用多媒體將這一動畫進行了播放,并將滲透現象和滲透平衡等進行了形象的展示,讓學生在以后在做臨床護理工作時能夠回憶起本節課的知識,便于工作的開展。總之,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醫用化學的教學變得更加有效,且豐富了教學內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無論教師采用哪種教學策略,都要以學生為主體,并且結合相關崗位的需求,為學生設計實用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學習醫用化學的必要性,從而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未來崗位上能夠順利地工作而創造條件,從而完成中職院校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參考文獻:
[1]王飛,陳慧慧. 醫用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究[J].廣州化工,2016,44(18).
[2]查誠.醫用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