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措
摘要:教育是實現社會發展、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的基石,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所在。因此,作為一名教育者,應該在班級管理中積極開展學生民族團結教育,加深學生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樹立正確的家國主義和民族觀,從而能夠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國家的繁榮昌盛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策略,以期能夠為更多的班級管理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班級管理 ?民族團結 ?教育策略
引言
在黨中央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指出:學校應該將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作為愛國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有層次的民族團結教育,建立平等、和諧、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道德素養等的培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民族團結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以此來,加強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為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因此,積極探索民族團結教育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的有效開展策略,成為了目前班級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一、班級管理中開展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
1.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必要條件
在班級管理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強化學生的家國主義和民族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進而有效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2.社會穩定、國家太平的重要保證
在我國少數民族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他們人口占全國的8%以上,民族自治區占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對我國的社會穩定和國家太平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教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需要搞好團隊建設,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為國家的安穩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3.國家昌盛、民族復興的基本根基
我國由56個民族的民眾共同組成,每一個民族的發展與進步,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是很大的助力,因此,教師應該在班級管理中,加強對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力度,引導學生認識到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責任。
二、班級管理中開展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策略
1.建立科學的班級管理制度
建立科學的班級管理制度,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基本手段。首先班級制度一定要公平、民主、法制,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和紀律等進行全面覆蓋,要讓學生從心里認同并遵循,班級管理制度才能真正發揮其管理價值,推動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助力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開展。
2.將民族團結滲透課堂教學
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民族團結教育有效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結合教學內容,聯系實際生活,突破教學材料的局限性,利用學生崇拜英雄人物、好奇新知識的心理,為學生講述少數民族中英雄人物的傳奇故事,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體會。
例如,在教學元朝歷史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成吉思汗建立橫跨亞歐大陸帝國的傳奇故事,見識到蒙古族人的熱情、豪爽、勇敢、善戰等性格特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蒙古族民風、文化等的了解和認知。或者是在教學解放戰爭的時候,教師可以聯系歷史事實,為學生講述元帥劉伯承與彝族領袖小葉丹建立“彝海結盟”,幫助紅軍順利經過彝族地區等。通過講述這些歷史故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人文底蘊和英雄事跡等,進一步加強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效果。
3.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
教師是班級管理的執行者,其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對學生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時候,首先就是對教師、班主任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相關教學知識和方法的培訓,加深教師對民族團結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強化教師的專業能力,進一步實現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開展。
例如,在講述“絲綢之路”“文成公主”等內容的時候,單純對教材進行照本宣科,學生容易產生時空距離感,課堂注意力容易分散,為此,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文學內涵,將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故事,穿插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民族團結的認同感,尤其是在由多個民族學生組成的班級中,教學效果更加明顯,學生會更具包容之心。
4.開展民族團結的教育實踐
實踐強調的是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感受和體驗,因此,教師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時候,可以結合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圍繞不同民族的傳統節日、藝術等內容開展班級活動,加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夠接收到更多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進而有效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在多民族學生的班級中,組織學生進行民族文化展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包括歌曲、舞蹈、服裝、節日、習俗等方面,將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進行具體表現。通過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學生對實踐活動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生創建一個擁有濃厚民族文化氣息的學習環境,為班級管理中的民族團結教育賦予生命力,從而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同時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增進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友誼,進而有效實現民族團結教育的順利開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對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可以有效加強學生的愛國精神和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從而能夠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培養更多合格的接班人,也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建立科學的班級管理制度、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理念、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組織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活動等方法,將民族團結教育深入到班級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全面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金麗萍.班級管理中開展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探索[J/OL].學周刊,2019(26):166[2019-08-02].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157.
[2]孔令娟. 新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民族團結教育途徑探索[J]. 理論觀察, 2016(5):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