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平
【關鍵詞】 ?科學素養 科學知識 科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3-018-01
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全新理念。所謂的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學生能綜合運用科學思維、知識、方法,同時滲透相應的科學態度、情感與精神,以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相關科學問題的一種高階智慧與能力。而我國傳統的科學教育長期受實證主義科學觀以及功利主義科學觀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確定性、真理性的科學知識為中心,以考試分數為目的的典型教學文化,這顯然與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背道而馳。有見及此,本文嘗試對現有的科學知識教學之問題癥結進行反思,分析科學素養視域下的新型科學知識觀,進而思考如何重塑指向科學素養的科學知識教學文化。
一、傳統科學知識教學的現實困境
隨著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諸多科學課堂教學的新理念及新模式在價值觀上已得到學術界及實踐界的一致認同,有不少諸如探究性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也已在教學一線得到廣泛的實驗。然而,以真理性知識為中心依然是我國科學教學的現實困境。這一現實困境的主要表現為:將科學視作是一個確定性的知識體系,將科學教學視作是內蘊著某種固定規律的過程,將實現科學知識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高效傳遞視作是評價科學教學的唯一標準。由此,科學知識以及圍繞科學知識展開的教學過程與師生的個人經歷、體驗、價值觀念等相割裂,除了在課堂、作業或考試等固定情境,學生難以將科學知識有效遷移到復雜的、真實的其它情境中。
質言之,由于科學教學單純強調科學知識的確定性、標準化,以及科學知識教學的灌輸主義傾向,導致學生獲得的科學知識僅僅是一種對符號、公式或理論的機械記憶,進而造成學生異化為馬爾庫塞口中的缺乏批判、理性、創造的“單向度的人”。事實上,這也是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提出如何將科學知識與方法轉變為真實科學問題解決的能力,同時提升科學精神與科學素養的現實背景。
二、科學素養時代的新型科學知識觀
近年來,科學素養已經成為科學教育領域乃至整個社會的一個流行語詞。簡單來說,一個具備科學素養的人不僅是掌握一系列科學知識的個體,更重要的是,他或她能夠將相應的科學知識與一起轉變為自己解決復雜情境中的真實問題的依賴性資源。可以看出,科學素養與科學知識之間存在著本質區別,或者說,科學素養視域下的科學知識,絕非僅僅等同于一系列確定性的客觀真理,它毋寧是人用以解決問題的一種視角與立場,可以成為其解決問題的思路或可資借鑒的選擇性資源。因此,科學知識應然具備涉身性、情境性、實踐性等屬性特質,并需要與科學觀念、思維、方法、情感、態度、精神等要素協同發揮作用,共同構成一種解決問題的高階能力。著名學者懷特海將這一全新的科學知識觀稱為“活性知識”,意指科學知識需與真實情境及其它科學素養要素結合起來,以構成一種面向未來的活力。
三、指向科學素養的科學知識教學
科學素養視域下的新型科學知識觀,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構科學知識教學模式,使其為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服務。
首先,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情境邏輯。長期以來,科學課堂中的科學知識一直以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形象存在著。正是這種試圖抽離情境,使之普適化的價值追求使得科學知識與學生真是的生活情境漸行漸遠。對此,我們的科學知識教學應樹立“科學知識是用以武裝學生的智能結構,使他們能面對現在與未來生活的真是情境”的全新立場。理解了科學知識的情境邏輯,學生才能建立起科學知識可遷移的意識,才會嘗試用其來分析和解決真實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生發出科學素養。
其次,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實踐價值。這一點與理解科學知識的情境邏輯一脈相承。傳統的科學知識教學以應付考試為價值追求,因而學習科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就是為了取得較好的考試分數,并沒有任何其它的實踐價值與意義。已有研究發現,學生基于個人經驗進行反思與行動是科學素養的集中表現之一。這就意味著科學教學需要讓學生思考科學知識與自己的思維與行動之間的意義聯結,從中習得應對相應實踐活動的思維與行動方式,并在不斷地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強化這樣的意識與行為,使之成為一種習慣。由此,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具備了一種一以貫之的穩定性。
第三,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個人維度。個人維度是科學知識情境邏輯與實踐價值的個體化體現。情境通常是學生基于自我經歷的情境,實踐價值通常也是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也就是說,科學教學要讓學生將科學知識與其個性化的認知體系聯結起來,啟發其發現科學知識之于其個人的價值與意義,并嘗試創造出自己的個性化見解。正如英國學者波蘭尼所言,所有知識都具有個人系數,其終極價值亦在于個人的情感、信念滲入以及個人的判斷與整合。學生個人的理解和參與,也是決定其個人科學素養品質與成效的關鍵。
[ 參 ?考 ?文 ?獻 ]
[1]安維復,郭榮茂.科學知識的合理重建:在地方知識和普遍知識之間[J].社會科學,2010(9).
[2]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16.
[3]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波蘭尼.科學、信仰與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