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光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新課改的實施,人們對于體育教學越來越重視。但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得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多,又因為體育場改建等暫時性因素的影響,學校的體育場地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如何在小場地開展有效的體育教學,保證學生的運動量,成為體育工作者和一線體育教師面臨的一個挑戰。本文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小場地條件下初中體育有效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場地;初中體育;實施策略
近年來,由于義務教育的不斷普及和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初中學生人數不斷地增加,而學校的體育場因為器材不足或者施工改建等問題,往往相對不足。中學生身體正在發育期,保持充足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和學生身體的健康成長;但是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常常因為場地不足導致體育場地學生密度過高、活動區域過少的問題出現,這不僅影響了教師的教學,也讓學生的運動量遠遠達不到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場地上開展有效的體育教學,成為需要教師思考并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合理規劃教學場地,提高教學場地利用率。
在傳統的中學教學安排中,上午一般為數學、語文、英語等重要科目,而體育、美術、音樂等科目多安排在下午。這樣的安排讓學生都集中在下午上體育課,導致體育課場地下午學生超載,而上午卻未能得到有效地利用,整體利用率不高。而且同一年級教學安排大多是固定的,兩個占有場地大的運動課程很容易排在一起,使原本就面積不足的體育場地更加緊張,大大影響了正常的體育教學,故在小場地教學中,合理的規劃必不可少。將體育課分布到一天不同時間段里,并且在相同時間段分配占地大小不同的體育運動,能有效提高體育場地利用率。
如在學習籃球的時候,傳統的教學安排下相同的年級很容易撞上,幾個學習籃球的班級在一起上課,讓每個班的教學活動都無法進行。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與其他科目教師進行協商,通過調整教學安排,將一個年級的不同班級安排在一天不同的時間段,從而減少他們“撞車”的概率,避免教學場地不足的幾率。另外,教師還可以對不同班級的課程順序進行調整,比如,將同年級一半班級的籃球課和跳高課調換位置,通過時間的交換,讓同一年級的學生,占地場地大的運動與占場地小的活動交叉進行。這樣,同一時間上課的學生,就多分屬于不同的年級,有著不同的教學內容,占場地大的運動與占地小的運動合理交叉,分別占有不同場地,提高了體育場地的總體利用率。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學校自然環境和建筑物。
很多時候,在小場地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原有的場地,大多數時間只能進行小場地運動,對于初中生來說,這樣的運動量是遠遠不夠的。這時,教師就要調整思維,將活動的場所移到體育場之外,利用學校的馬路、教學樓、樹木等現有設施,開展更加多樣化的體育運動。
例如在“跳高”的鍛煉中,教師就可以將體育活動場所移到訓練場地之外,在兩顆樹木之間系一根繩子,讓學生用這個繩子進行跳高的訓練;若是沒有這樣距離合適的樹木,還可以簡單地在教學樓上用米尺和粉筆畫上幾條線段,分別標注米數,讓學生測完自己手臂能夠著的地方后,跳高摸墻,通過摸到地方的位置和自己平時能摸到的位置之差判斷自己跳躍的高度。當然,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跳繩活動,這樣,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只需要幾根皮筋,就可以進行這項活動,不需要占用固有的體育場地和器材。
三、開展競賽活動,多種方式增加運動量。
初中階段的學生較為活躍,正處在喜歡比賽活動的時期,教師合理地開展競賽活動,有利于增加學生運動量。另外,教師在開展體育競賽的時候,還可以適當加大體育競賽的難度,通過多種形式增加學生的運動量,從而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以“田徑”為主題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學校的教學樓和教學樓之間的公路,讓學生圍著教學樓,按圈進行田徑競賽,也可以在兩個教學樓之間進行往返跑;可以以一人一圈為準,將學生分成幾小組,進行接力跑;還可以適當增加負重,讓學生進行負重跑;可以在兩個同學腿上綁上絲帶,進行合作跑,運用各種方式提高難度,增加學生運動量。在比賽勝利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向優勝學生或小組分發小的紀念品,以提高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開展競賽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選擇適合初中生身體素質的比賽內容,比如讓學生直接進行2000米的比賽就是不合適的。
總而言之,初中教學保證學生的運動量極為重要。在場地不足的情況下,教師一是需要對課程進行合理地安排,提高教學場地的利用率;二是要結合本學校情況,合理利用建筑、樹木等基礎設施,在固有訓練場地之外開辟新的訓練場地;三是要舉辦體育競賽,通過各種手段提高學生運動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保證本校學生體育運動量的質量,不斷提高學生運動能力,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段太宗.小場地情況下體育教學有效實施探析[J].運動,2017(06):107-108.
[2]周鴻堅.小場地多班級體育教學與大課間活動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