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萍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政策的逐步深入,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要求也在隨之提升。為了能夠切實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分析,篩選當前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數學學習。為此,教師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決定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指導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知識。希望通過小組合作教學法的教學,切實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小組合作;課堂教學;提升;數學水平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研究。首先,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問題化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其次,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分層教學,將學生劃分成為不同的學力層級,切實提升教學的科學性。最后,教師需要和學生之間保持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一、學生參與,創設合理問題情境
在教師指導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應當為學生營造相對輕松愉悅氛圍。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只有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發自內心的渴求,并從中獲得學習知識的滿足和快樂,才能夠切實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為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問題化的教學情境,并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保持愉悅心情。同時,教師為學生創設的問題化情境,應當營造出輕松快樂的數學課堂氛圍,使學生可以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并從不斷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當教師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問題化教學情境之后,學生便可以在教師構建的框架下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對相應數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加深。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分數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相應的問題化學習情境。小明的哥哥從大街上為大家買了一個大西瓜,要將西瓜分給弟弟妹妹吃,算上哥哥家里一共有4個人。小明的哥哥將西瓜切成了16等份,而后將這些西瓜的3/4分給了弟弟和妹妹,大家覺得這樣分的公平嗎?為什么?通過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問題化情境,使得學生能夠對題目本身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為小組內學生創設相應的問題化情境,能夠使得學生們對數學知識展開熱烈的討論。學生能夠按照小組學習的方法進行知識研究,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在組內討論的參與意識,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
二、科學分組,指導學生有效分層
小學階段的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實踐研究,綜合性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等因素,對學生整體進行有效的組別劃分。在教師看來,合理劃分學習小組,關系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際效果,也是小組合作學習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教師引導學生組成為學習小組的過程中,首先要確保小組成員的交流能力,這樣能夠使得組內成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切實加深組內成員間的了解,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交流意識。此外,教師還應當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學習認知能力,按照學生表現出的學習能力進行有效的教學,從而增強不同學力層次學生的學習交流意識,使小學階段的小組合作教學更加有效。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當對學生進行細致科學的小組劃分。首先,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相對科學客觀的測試,以此為基礎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力層級。而后,教師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學生劃歸到不同的小組內,使得各個小組的知識理解能力大致均衡,保證每個小組的學生之間充滿競爭力。最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性格特點,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得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夠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熱烈的討論,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水平。通過數學教師的科學分組,使得小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知識內涵。
三、適時溝通,構建融洽師生關系
教師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的過程,應當重點關注學生和教師的交流是否和諧順暢。在教師看來,適時的溝通能夠使師生雙方獲益,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當前的想法和學習水平,學生可以知曉教師的授課重點。因此,在教師指導學生的小組學習過程中,應當重點培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意識。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差倍問題”的知識時,教師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問題,要求學生按照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問題研究。在此期間,教師需要和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用以了解學生目前存在哪些知識漏洞,從而教師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法,切實改善學生的合作學習狀態。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友好交流,使得學生能夠理解“差倍問題”的知識重點,從而切實提升學生自身的數學知識認知水平。
綜上所述,教師在使用小組合作教學法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當重點關注學生的小組討論參與感,指導學生進行從科學有效的分組,并和學生進行充分友好的交流,從而使小組合作教學起到其應有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孫玉龍.小組合作,體驗成功——淺析小學數學的合作教學模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7):169.
[2]連碧容.促進后進生向“后勁生”轉化的有效載體——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究[J].亞太教育,2019(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