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國會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一直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發揮良好的引導作用,充分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鞏固教學成果。本文基于小學語文的學科特點,探究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策略
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學活動由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的任務要從“教會學生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大多以直接講授作為最主要的教學方式,處于教學的主體位置;而學生處于聽講的位置,在教學中的參與度不高,思維的活躍性和積極性也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課堂提問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進而提高其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能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符合新課改對教學活動的要求。但目前來說,提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教師要積極探究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在了解學生學習整體情況的基礎上,及時發現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從而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方式,全面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的共同提高。
一、圍繞主題進行有效提問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對整節課的教學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是實現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主題的重要途徑[1] 。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切忌臨時起意,提出一些缺乏實質價值的問題。教師在課前要深入地分析和解讀課文,找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題內容,在此基礎上設計課堂問題,以保證提出的問題切合課文表達的主題,從而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許多情況下,小學語文的課文題目就是對全文內容的概括,或者是對核心思想的提煉。教師可以從題目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尋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巧妙地提出問題。例如,在教授《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時,筆者以課文的題目為出發點,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接著,筆者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使學生在加深對課文內容印象的同時,得出問題的答案,即這段沉默意味著課文中的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了關愛父母,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所以這段沉默是可貴的。在講完課文后,筆者模仿課文中的教師向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有誰知道自己爸爸媽媽的生日?”課堂一下子安靜了下來,許多學生都低下了頭,只有寥寥幾個學生舉起了手。筆者對這些舉手的學生進行了表揚,并鼓勵其他學生回家后問一問爸爸媽媽的生日,并牢牢地記在心中,在每年他們生日的時候,給他們準備一份禮物。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感觸,準確地把握住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同時也領會到課文中的情感和精神,學會了感恩父母、回報父母。
二、抓住內容重復處精心提問
在有些小學課文中,會出現某些詞語或句子的重復,這些重復的內容往往是作者對某種思想情感的強調[2] 。抓住這些重復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核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應該把握住這些重復的內容,并根據這些內容設計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筆者注意到“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于是筆者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文中三次出現這句話?這種重復的寫法有什么好處?”學生們在尋求答案的動機下,認真反復地閱讀課文,最終理解了課文中這句話的三次重復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父親傳遞給兒子的信念和力量。然后,筆者又進行了拓展性的提問:“你們的爸爸媽媽有沒有什么話,是讓你記憶特別深刻的?”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他們紛紛舉手發言,如“你一定能做到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學生對課文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深刻體會到文中表達的情感。
三、在課文空白處拓展提問
有些小學語文課文中會有空白元素,這些空白元素能夠給學生提供回味和想象的余地。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空白元素,創造一個思維發散的環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思想中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創新、探究的學習方式。例如,《窮人》這篇課文講述了桑娜和她的丈夫雖然生活很困難,但還是收養了死去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的故事,學生們都被他們的善良所感動。筆者在講完課文后,向學生提出問題:“請大家想象一下,孩子們、桑娜和她的丈夫以后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們開始主動思考,踴躍發言。有的學生說:“漁夫從此以后每天都能夠打到很多魚,日子逐漸富裕了起來,孩子們后來都有所成就,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過上了富足快樂的生活。”有的學生說:“漁夫和他妻子的善舉傳了出去,人們紛紛伸出援手,孩子們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健康地成長起來。”這種開放式的提問,不但豐富了原文的內容,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四、提高學生答題的積極性
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適當地加以提示,調整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答案,使其樹立自信心。在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要多使用贊賞性和鼓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提高學生參與提問的積極性。例如,《將相和》一文中藺相如是最為主要的人物形象,也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于是筆者提出:“藺相如的形象特點有哪些?”并隨機抽取了一名學生來回答。這個學生回答得支支吾吾,筆者認識到他對課文的內容還沒有足夠的了解,于是筆者從課文內容著手,列舉了其中藺相如的行為,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問題。在經過思考后,這名學生說出了答案,有“機智”“忠誠”“勇敢”“謙虛”等,筆者對他的回答表示了肯定,并且帶領學生們為他鼓起了掌。筆者利用這種提問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結語
提問的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還能夠調控整節課堂教學的節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路,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從教學內容出發,綜合考慮學生的獨特性和發展性,精心設計每個問題,從而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季有東.淺析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實施[J].學周刊,2018(02):98-99.
[2] 張偉.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