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順發
摘要:地理在高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學好地理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科素養,同時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明顯提升。當前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對人文教育的融合非常重視,并且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得到更好的培養,從而成長為更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基于此,本文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人文教育的融合性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人文教育
前言:
我國已經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當前各個領域都在面臨著轉型,對教育領域而言,通過轉型令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獲得更加全面的提升,從而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是我國當前開展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對我國的高中地理教學而言,由于學生承擔著巨大的學習壓力,此時提升分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目標,人文教育因此受到了嚴重忽視,由此也就導致了地理教學無法發揮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對人文教育在其中的融合進行分析。
一、人文教育向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進行融合的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的多維發展
實現人文教育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融合,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在地理學科知識與人文知識的互相印證下得到良好啟發。同時更能讓單調枯燥的學科知識表現出新的活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更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就能夠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自主探究,這對學科素養有著非常大的提升作用。另外人文教育和地理課堂教學融合之后,學生也將對地理知識產生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認識,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識,進而提升學習成績。
(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令學生身心都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是基本目標。高中是人生中非常關鍵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科知識,同時還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提升,這樣他們在走入大學和社會之后將會獲得更好的發展。由此可知,人文教育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融合是高中地理在新時期必然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融合策略
(一)學科知識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人文知識的覆蓋面非常廣,包含了很多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將其集中在單一的人文學科上。而對地理學科而言,其本質就是對人和地球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且在研究過程中找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方法。從這個方向出發看待人文知識和地理學科就會找到二者的共同點,從而為人文教育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融合創造條件。比如教師在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3節地球的運動進行分析教學時,這一部分內容涉及到了公轉與自轉的相關知識,教師可結合毛主席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讓學生對自轉和公轉產生更清晰的了解,同時也可對毛主席號召全國人民“打贏血吸蟲病攻堅戰”進行一定了解,實現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敢于面對困難并最終戰勝困難的可貴精神的熏陶,進而令自身的精神修養得到升華。
(二)在實踐過程中的融合
高中地理教學以理論知識的教學為主,而地理知識有著非常強的文字性,長時間的理論知識教學必定會使課堂顯得非常枯燥,極易導致學生失去對地理知識的興趣,這對地理教學和人文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加強對實踐的應用,并且在實踐過程中融合人文教育,從而實現學生興趣和人文素養的雙提升。比如當對酸雨的知識進行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酸雨成分試驗的視頻,當學生了解什么是酸雨之后向學生講解酸雨的危害以及為什么會產生酸雨,進而向學生滲透環保理念,同時結合“當我們失去它時,我們又會立刻意識到它的重要”這樣的文學佳句在學生內心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最終促進學生環保人文理念的養成。
(三)科學地域觀的構建
地理知識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顯,并清晰體現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人文知識進行反復滲透,幫助學生更清晰的認識體現在地理知識中的民族文化,并且要讓學生懂得給予不同的民族文化充分的尊重,從而讓多元文化意識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全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地域性差異是導致這種特點的最根本原因,而學習地理學科知識必然會涉及到不同的地域,由此也就會和不同地區的文化產生一定關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讓學生在了解不同地區文化差異同時也人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最終促進科學地域觀的構建,并以此提升學習地理知識的效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文教育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融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明確的教學方向。因此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培養,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人文教育的融合并找到人文教育融合的有效方式,最終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春輝.談高中地理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J].學周刊,2018(22):117-118.
[2]杜志忠.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人文教育融合性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