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雅
摘要:本文從經濟發展、專業設置和畢業生就業觀念三方面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策略,希望能夠為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就業,高等教育,畢業生
一、背景
就業是民生之本,而高校畢業生是每年就業的主體人群,高校畢業生數量連年增多,18屆已達到八百余萬,但市場需求則保持相對平穩或略有增長,畢業生增幅明顯高于社會需求增幅,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據中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依次為5.1%、5.3%和5.2%,分別比上年同期上升0.1、0.3和0.1個百分點,另外,求職申請人數環比增長31.05%,但招聘需求人數卻環比減少7.62% ,就業競爭更加激烈。各大公司裁員、縮招、優化的消息一波又一波曝出,互聯網、金融、廣告、地產等行業的寒冬也加劇了就業形勢的嚴峻。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加,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現今,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是國家和社會的關注熱點問題。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因素綜合影響和作用的結果,本文從經濟發展、專業設置和畢業生就業觀念三方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1、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
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現今,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定位在經濟發達地區。2017屆高校畢業生86.9%就業區域集中于泛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和泛渤海灣區域經濟體地區。[1]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入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競爭尤為激烈;而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就業吸引力較小,不能達到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經濟社會因素。
2、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與需求結構的不匹配
近年來,我國高校專業與就業崗位錯配度呈上升趨勢,專業設置和市場均衡需求矛盾在不斷擴大。[2]2017屆高校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6%,[1]近三年數據基本維持穩定,反映出高校的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的質與量敏感度較低。從量上來講,部分專業供大于求,導致相關行業競爭激烈,一些畢業生只能跨專業就業,加大了就業的難度;從質上來講,很多高校開設專業的專業方向不明確,缺乏專業優勢,開設課程較為基礎,缺乏實踐培養,導致招聘雙向選擇中,相關專業學生能力與企業工作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使高校畢業生就業更加迷茫。近幾年我國高校教育模式和思路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但人才培養調整速度遠緩于市場需求變化速度,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滯后與社會發展。一方面,學校與企業之間對于人才培養的溝通過少,導致高校教學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課程設置著重在培養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培養較少,而實踐課教學確是對畢業生就業的專業匹配和能力匹配的增量效應最為明顯的,[3]導致人才培養能力與市場需求的不匹配。從不同學科門類的就業情況可以看出,醫學、教育學有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及實踐訓練的學科門類就業專業相關度較高,分別為95%和80%,而其他學科門類平均就業專業相關度為65%,就業專業相關度不高也使得高校畢業生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尋找工作,就業難度也由此提升。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與需求結構的不匹配導致人才與市場的脫節,加劇了畢業生就業困難,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
3、高校畢業生自身就業觀念的局限性
現今,高校畢業生在擇業時就業期望值普遍偏高。根據徐勝男等人的研究發現,75%的畢業生認為就業中的薪酬待遇很重要,59.7%的畢業生傾向于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工作,74.4%的畢業生傾向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和省會生出及直轄市。[4]而高校畢業生實際年薪較期望年薪低0.8萬元左右,2017屆畢業生60%就業于民營或個體企業,55%就業與中小型用人單位,58%的畢業生在地級城市及以下就業。[1]高校畢業生片面追求高薪酬、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相對穩定的工作等就業觀念的局限性使得畢業生擇業面變窄,就業競爭尤為激烈。
2018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中顯示2017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為67%,工作與職業期待的吻合度為49%,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3%。[1]從就業數據可以看出,高校畢業生就業預期與社會需求錯位,離職率較高,這與高校畢業生對自我認知的不完善有較深的關系,畢業生不能很好的根據自我能力與個人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單位崗位,容易追隨大眾,就業行業、地區較為集中,很多畢業生迫于就業壓力盲目升學。自我認知的不完善使得高校畢業生不能較好較快的匹配適合的工作,也是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直接因素。
三、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策略
高校畢業生就業關乎國家、社會、學校、個人的進步與發展,要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還需各級各方面的群策群力。
1、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吸引人才就業
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應加強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以地區特色產業建設帶動經濟發展,通過經濟發展需求吸引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國家也應進一步完善就業政策,促進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動,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加強中西部、基層崗位及中小型企業對于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真正實現多元化擇業,多渠道就業,切實加強政府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宏觀調控力度。
2、優化專業設置,加強校企交流
優化專業設置。積極變革高校辦學理念,突出學校特色及專業特色發展,根據市場和經濟發展實際,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分類設置人才培養目標;以產業發展引導課程改革,以行業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全面推進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變革。[5]加強對市場與就業情況的分析,及時調整招生計劃,優化高校專業設置比例的調整。
加強校企交流與合作。企業需積極發揮用人需求的導向作用,與高校進行深度對接。
畢業生熟悉職業環境、能力要求及崗位職責,對其順利走向工作崗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可與高校建立長期的實習基地機制,積極提供實習崗位,反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匹配問題,提出合理意見和建議,高校可以通過實踐課程及學分認證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習實踐,真正的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
3、畢業生自我認知的加強與自身能力的提升
高校需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通過就業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建立專業的就業指導隊伍,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認知與職業規劃,也可聘請社會、企業知名人士為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市場需求及職場要求。
高校畢業生需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積極參與企業實習與社會實踐,注重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的積累,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擴大就業視野。西部就業、基層就業可以讓畢業生在最需要的崗位發光發熱,能夠更好的滿足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要;做好自我認知與職業規劃,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建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做好自我就業定位,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
四、結論
本文從經濟發展、專業設置和畢業生就業觀念三方面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策略,希望能夠為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提供一些借鑒。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是一項長期的惠民工程,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及畢業生的共同努力,實現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并向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就業藍皮書2018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李靜,楠玉.中國就業供需錯配—基于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崗位需求的測算[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8(11).
[3]董小平,蘇珊珊.本科畢業生就業供給側內部影響機制的實證研究—基于A省畢業生就業的實證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
[4]徐勝男,吳法,袁雪.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誤區及改進策略[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8(11).
[5]謝秀軍,陳躍.新中國70年就業政策的變遷[J].改革,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