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夏
摘要:國務院印發的“硬核”文件《國家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第一句話就明確指出了職業教育的特點,要求以職業教育特點為出發點,實施管理,從而在創新管理理念的基礎上,以多樣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管理策略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元人才的重任,其輸送的人才,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社會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基于其教育優勢,國務院在2019年1月24日,印發了“硬核”文件《國家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其對深化職業教育管理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其中,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在以人為本、經營理念、品牌理念等指導下,創設特色教育。
一、踐行“以人為本”理念,實施教育管理
以人為本的踐行其直接的目的是解決以人為根本此問題,在管理活動中則是指,在組織管理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將學生作為管理主體,將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等發展作為一切活動的中心,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構建一系列的管理活動。“職教20條”中指出,人的發展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所以,在實施教育管理活動的時候,我們需要以人為本。具體地,以人為本是打破個體界限,是教職工和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管理活動,其體現了自主性管理模式。為了將全體教職工和學生納入管理活動之中,我們采取了以下方式:
第一,將教職工的發展作為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較為完善的激勵機制。因為在傳統的管理活動開展中,我們往往將人視作是完成某一項任務的工具,在此過程中無形地忽視了人的發展需求。就我所在的高職院校而言,其教職工的組成結構是比較復雜的,教師們在受教育經歷、職務職稱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其發展需求自然是不同的。面對此情況,我們則采取了較為靈活的激勵方式,如薪酬激勵、榜樣激勵、情感激勵等,調動教職工的參與積極性,使其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能有效地參與到管理活動之中,同時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榜樣激勵為例,在實施管理活動的時候,我們善于發現教職工的積極性,樹立榜樣,以此在其示范下,使其他教職工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或與他人的差距,進而揚長補短,提升自我。
第二,將學生發展作為實施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活動的開展旨在育人,這也是“職教20條”的精神所在。在建設特色的高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將學生作為組織開展各項活動的依據,采取多樣的方式,將學生培養為高素質人才。在傳統的職業教育管理活動開展中,大部分院校將學生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其習慣于使用統一的標準和方式約束學生,在參與如此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道德素養、能力培養等受到了限制。基于此,我們在“職教20條”的精神指導下,堅持以學生為本,對學生發展給予關注,發現其個性需求,并以此為依據,建立就個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從而使其獲得個性發展。
二、踐行經營理念,實施教育管理
“職教20條”中指出,高等職業院校是一種社會創業組織,其在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了企業屬性。且此次“職教20條”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促進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在此指導下,我們需要建立經營理念,實施自主性管理。具體地,高職院校的企業性質,決定了其教育管理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市場為導向。所以,在組織管理活動的時候,我們需要在經營學校此理念的指導下,按照社會運行的規則來實施規范化的管理,從而在將學校視作企業的過程中,實現市場競爭。在此過程中,我們將生源市場和就業市場,尤其是就業市場作為依據,以市場對學生的需求來設定課程內容,將市場與教學結合起來,以此在發揮市場作用的過程中,節約現有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在把握符合市場需求的知識、技能等,進而提升其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促進其發展。而且,學生的發展還會直接帶動學校的發展,而學校在與市場緊密聯合的情況下,自然會提升地區經濟效益,實現聯動發展。
三、踐行品牌理念,實施教育管理
品牌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其具有隱形的市場價值。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發現,職業院校的生源在不斷地減少,在本科院校的包圍下,我們如何才能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提升其競爭力呢?“職教20條”為我們指出了方向,即建立品牌理念。因為與本科院校相比,職業院校無論是在辦學規模,還是在招生數量和生源質量上,都不占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則需要打破平庸的辦學格局,發現自身的特色,專攻一兩個特色優勢,揚長補短,提高競爭力。在建立品牌的過程中,我們對本院校的專業、學科等進行分析,發現其特色所在,建立特色專業。
總之,在“職教20條”的指導下,教師要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在以人為本、經營理念和品牌理念等指導下,創新教育管理,以管理手段促進學生、教職工以及院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曉旭.探討人本理念在高職院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30):157+162.
[2]程瑤.以人本管理助推貴州高職院校轉型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8(19):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