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霏
摘 ?要:作文,一直都是令小學語文教師感到疑慮與無助的教學內容,好像不管如何指導,花費多少心思,都難以讓小學生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長此以往,小學生將感到乏味、無力,小學語文教師也不知該如何去指導小學生習作文。實際上,習作是用書面文字來記錄現實生活、表達個人思維與情感的思維活動,小學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思維與表達需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創作、自己去表達。為此,小學語文教師便要在三年級作文教學中打好基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本文將從引導學生積累習作素材、引導學生抒發真情實感、引導學生參與習作評改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應該如何組織習作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三年級;習作教學;策略探究
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命題化、趨同性等現實問題。命題化是指小學語文教師會設計固定的作文題目,然后讓小學生根據這個題目來進行習作練習。趨同性是指小學生在無法對作文命題產生共鳴、無法及時調動個人生活回憶的前提下,會選擇類似的語言素材來填充作文內容,由此產生了“千篇一律”的習作問題。這些問題都無法讓小學生切身感受到習作的樂趣與趣味性,難以積極展開聯想與創作,所以無法及時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樹立解放、開放、創新等教學思想,鼓勵學生自主創作,引導學生大膽表達。
一、引導學生積累習作素材
習作素材是小學生展開書面表達的基礎與前提條件,是小學生產生習作靈感的源泉,關系著小學生所習作文內容的充實性與完善性。對此,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便要積極引導小學生自主整理習作素材,拓展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便于小學生積極利用這些語言材料展開書面創作,避免學生作文空洞無物。
閱讀,是小學生獲取語言材料的重要方式,因為閱讀本身就是通過文字、符號、圖畫等資料所展開的視覺體驗與思維活動,可以彌補小學生人生經驗不足這一現實問題。因此,筆者會有意識地引導小學生積極展開閱讀學習,比如課文閱讀、課外閱讀,鼓勵小學生摘抄文本、圖書中的好詞、好句、好段,反復品析這些文本是如何進行文字表達的,由此提煉習作技巧。同時,生活則是最為重要的資源庫,也是小學生進行書面表達的主要描繪對象,所以筆者會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比如生活環境,自己的人際關系,真實的成長經歷等等,以便在習作時靈活遷移,自主創作。
二、引導學生抒發真情實感
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片面拔高作文立意這一現實問題,要求小學生在作文中體現出真、善、美的良好品質,希望可以體現出學生的人格魅力與為人處世方法。但是,三年級小學生畢竟年紀較小,很難真正理解愛國、愛家鄉、寬容、和諧等高尚的人生哲理,所以他們雖然努力表現自己的道德品質,但是卻因為理解不足而寫得十分膚淺、單薄,降低了作文質量。而且,作文重在真實,所以三年級小學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允許學生宣泄真實的情緒與心理活動,切實保護學生的習作心理。
就如在“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學生認真描繪自己的生活環境,自主選擇生活中的景觀、事物,真實地展現自己的感受。比如,有的學生描寫了自己的“秘密基地”,分享了自己一旦遇到傷心事、煩心事便會到“秘密基地”放松身心,而這個“秘密基地”雖然地處偏僻,人跡寥寥,但是卻可以讓自己快速平靜下來,重新變得開心、幸福。再如,有的學生描寫了“小黑屋”,即每當自己犯錯,父母便會把自己關到“小黑屋”中反省,一開始學生十分害怕、恐懼,但是后來卻開始自娛自樂,經常在“小黑屋”中畫畫、唱歌、玩玩具等。
三、引導學生參與習作評改
作文評改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但是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師很少會面對學生個體進行針對性地習作指導,且小學生也不會自主修改作文內容與表達方式,難以及時總結有效的學習技巧。為了小學生的長足進步,三年級小學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進行作文評改,使其積極反思、及時修正,以便進一步優化小學生的習作能力。
就如在“習作:那次玩得真高興”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將6個學生分成一組,要求學生自主評改本組成員所寫的作文內容。首先,小組成員要互換作文,通讀,檢查作文是否有錯別字、語病等基礎表達問題。其次,小組要觀察敘事過程,檢查本組成員是否有條理、清晰地闡述了事件的發生過程。由此,各個小組便可在空白處寫下修改意見,然后由筆者統一檢查、分析與指正,給出客觀的教師評語。接下來,學生便要積極修改作文,對比兩次習作活動的表達方式,歸納習作經驗。
總而言之,在三年級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給學生習作的本質、積累習作素材的方法,以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十分重要,可有效幫助小學生掌握習作方法與特點,保護學生的習作興趣。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三年級作文教學,全面完善習作教學結構。
參考文獻:
[1]陳錦萍.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學中年級作文評價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97-98.
[2]祝梅松.淺談小學三年級作文的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