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特殊教育,主要是指針對特殊學生人群,即存在肢體或是機能障礙的學生開展的教育。包括聾啞學生、智能障礙學生、肢體殘障學生等,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問題,特殊學生難免會因與他人的生理差異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更易出現不自信等問題,語文學習亦是如此,所以文章中需要進一步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特殊教育中的融入進行分析,可供參考。
關鍵詞:特殊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一、 引言
小學教育是學生真正接受教育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對于所有的孩子都應給予他們平等的教育,包括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他們同樣渴望著擁有這樣教育的機會,由于他們自身存在著某一種障礙,和其他人不同,但都可以而且應該享受這種平等的教育,在進行特殊教育時,我們應該重點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學中,既可以使教學效果明顯突出,又能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理論認知起步的階段,但是對于存在殘障問題的特殊學生來說,這卻是十分艱難的一個階段。因自身的身體機能受限,學生在校內的學習與生活都會受到很大影響,語文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習遭遇瓶頸,學生的自信就會受到打擊,心理狀態也會產生變化,這是對學生成長不利的負面狀態。因此文中將重點思考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作借鑒。
二、 不同學生采取不同引導方式
特殊教育所針對的學生包含很多類別,如智力障礙、視聽障礙、肢體殘障等不同類型,各種學生所需要的引導方式不同,這就要求給他們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類型去采取不同的引導策略。視聽障礙的學生普遍會因自身無法聽到或是看到而感到自卑,特別是先天存在視聽障礙的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會面臨很大的困難,聽覺的喪失會讓學生無法清楚地用口語表達,視覺的喪失會讓學生很難理解文字的含義,因為對于世間萬物都未曾親眼見過。智力障礙會讓學生在小學階段無法達到基本的認知能力水平,學習進度會十分緩慢。而肢體殘障的學生通常會受困于行動,包括書寫等。教師要意識到學生的困擾,應當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視聽障礙的學生,教師應當引導其關注其他感觀,不能看的話,可以聽,不能聽的話,可以看,而且都可以利用觸覺去感受,一部分感觀認知能力的喪失,會讓其他感觀更加靈敏,這是優勢。這類學生的部分感觀能力比其他人更強,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這種優勢,遺忘不能聽、不能看的困擾,將注意力集中于最靈敏的感觀,自然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理解更快,自然更加自信。學生不能聽,教師要隨時提示學生看口型,學生不能看,教師要放大聲音讓學生聽清每一字一句。智力障礙的學生要對語言文字進行理解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在小學階段,這類學生的認知水平停留在更低的層次,教師對于這類學生應當采取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甚至要規劃學科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成長。教學中教師要多用歌謠、圖片、多媒體、情景等吸引這類學生的注意,因為智力障礙的學生會很難集中注意力,教師語氣要柔和,語速應緩慢,而且要多做重復,這樣才能緩和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能夠理解,自然會擺脫焦慮、自卑等心理。肢體殘障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并不存在阻礙,但是行動會因肢體障礙而受阻,久而久之學生會因敏感而不敢表達一些需求,所以教師需要意識到學生在課堂上因肢體障礙而隱藏的問題,例如班級中如果有上肢殘缺的學生,教師可以針對全班設定其課堂發言的申請方式,例如可以用點頭代表想要發言,教師的引導方式要考慮學生的需要,才能讓學生更順暢地學習,達成預定的學習目標,自然會更加自信。
三、 做好師生關系協調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以及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決定著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心理體驗的主要因素。在課堂上,老師真誠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動的話語,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鼓勵性評價對增強學生自信心,提升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和創設和諧課堂氣氛尤為重要。
教師在課堂上是否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耐心與理解,學生之間是否能夠相互合作,相互激勵,這十分重要,作為確實存在特殊需求的學生,在成長路上難免會遇到更多的艱難困苦與自我質疑,教師要讓學生真正以更好的狀態去學習,首先必須要認同學生,并不是要否認學生殘缺的存在,而是要讓學生正常看待自身的缺陷,承認這樣的我并包容這樣的自己。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需要有所差別,因為不同學生的需求不同,但是與每個學生的關系建設都要認真對待,要將每個學生都視作獨立個體,給予同等尊重,確保對學生表達不打斷,多問少說加深了解,平日與學生、家長都要多做溝通,建立起家校教育戰線,共同關注每個學生的身心狀態,了解學生的訴求,在課上調整溝通方式,自然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而對于學生之間的關系更要做好協調,要利用互助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相互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學習,在合作互助的過程中相互加深理解,建立更好的關系,同學的友愛將會是支持學生開心成長的重要力量。
四、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特殊教育與傳統教育有所差別,學生因先天或是后天出現的缺陷,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遭遇困難,但是特殊教育也與傳統教育有共通點,只要教師懂得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身心成長需要,便能夠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特殊教育,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必然需求,教師耐心引導,讓學生以更積極的態度學習知識,不僅能夠讓學生學得更快,同時會讓學生的心態也隨之轉變,這對學生來說將是受益一生的。
參考文獻:
[1]劉敏.如何在特殊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語文課內外,2018(9):282.
[2]蘭琦,辛菊萍.探究如何在特殊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同行,2015(9)(上).
[3]付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9).
作者簡介:郭彩芹,一級教師,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市安寧區培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