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改革以及新課程標準實施,對我國小數數學教學提出新的要求,除了加強對簡單數學知識以及做題技巧的教學之外,更是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教學和課堂氛圍,以此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本文立足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首先簡要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意義,并結合教學實踐,就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進行了闡述,旨在分享教學經驗,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能力;培養分析
在整個小學教育階段,數學學科是整個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數學學習與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有著巨大的聯系,而整個小學階段更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鑒于此,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根據現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對教材的研讀,從而采用更加實用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內容,融入比較、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的訓練方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意義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發展,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方式也在與時俱進地進行著轉變與革新,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要求也從傳統的注重知識教育逐步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方向轉變。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就對此作出了明確指示:“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由此可見,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工作已經逐步成為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 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不同于其他學科,數學對學生的邏輯性和嚴謹性有較高的要求,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只有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生才能更加快速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地是堅持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和做題技巧的培養,采用單一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成為整個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導致整個課堂氛圍過于枯燥,根本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甚至阻礙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只有轉變教學理念,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其在做題時,通過嚴密的思維能力,真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舉一反三,真正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
(二)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新課程標準要求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這就意味著廣大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度,從而真正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當前我國廣大小學普遍存在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低,覺得數學題太難,甚至產生厭煩的心理。針對這一現狀,廣大數學教師就要創新教學模式,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加強對其邏輯思維能力的建設。只有真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才能讀懂、會讀、主動去讀數學題,這樣大大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改變其拖拉的不良習慣,從而大大提高其學習數學的效率。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 轉變傳統教學思想,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首先要求教師能夠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摒棄傳統單一以教師為課堂教學主導的教學形式,與時俱進地革新教育理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明確一點,整個課堂里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與方式,在拉近師生距離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過程,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思考探究學習,轉變傳統單一的教師講授型學習方式,逐步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方向轉變,充分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奠定基礎。
(二) 創新課堂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保障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究學習的基礎。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教學活動中要求教師能夠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保障數學課堂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傳統數學課堂教學形式多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內容,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參與意識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因此,為了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意識,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課件,在傳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思維邏輯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正方體與長方體”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從以往的周長以及面積的計算入手,帶領學生先進行知識的溫習,然后在平面圖形以及立體圖紙之間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中的聯系,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逐步由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引入立體圖形“高”的相關知識。通過這樣學生自主發言探究學習的形式,豐富傳統單一教學的過程,增加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在參與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相關知識點內容,更有助于學生思考探究學習。
(三) 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發展學生邏輯思維意識
小學數學課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數學學習具有較強的思維邏輯性,對學生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對于剛步入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自身學習能力以及邏輯思維意識相對薄弱,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日常教學活動,滲透學生邏輯思維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安排中首先要求教師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導向制定相應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學習實踐,強化學生學習意識以及思維意識。例如,在學習“時間”內容的課程時,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設置思考探究問題:小明每天上午8點上課,下午3點放學,中間一共有6個課間休息,時間都是10分鐘,中午有1個小時的午休,問小明每天的學習課堂時間一共是多少?通過這種生活實際問題的引導,一方面方便引出新課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在生活化的問題探究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滲透邏輯思維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四) 注重課后習題訓練,強化思維邏輯能力
在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數學習題訓練,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后習題練習的過程,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數學教材內容設計是通過層層選拔,精心挑選的案例及練習題,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訓練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對預留習題進行科學設置與安排,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循序漸進地設置習題,引導學生思維邏輯發展逐步深入,幫助學生養成多角度、多途徑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逐步深入的習題練習,促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步深入拓展。
參考文獻:
[1]楊廣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分析[J].科技資訊,2015(29):124.
[2]來琨.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92.
作者簡介:
曾桂洪,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