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摘 要:預習是學習個體獨立的探索活動,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探索,會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好語文的信心,大大提升學習效率。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預習不再是單純為掌握知識和技能而設置的前置學習活動,而是成為讓每一個孩子提高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預習;自主學習;預習指導
葉圣陶先生曾強調: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校農民工子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比較多,學生的個性差異大,家庭環境較復雜,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預習是發現理解、掌握新知識的前奏,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更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那么,到底如何預習課文?在預習過程中需要完成哪些任務?老師又該如何有效地指導預習?又該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認為對學生進行有效預習習慣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
一、營造良好的預習環境
通過對我校初中三個年級隨機抽取的127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52%的學生因為家庭及經濟原因,回家后不能自覺、按時、有質量地進行課前預習;53%的學生是因為老師的作業要求才被動進行預習;68%的學生進行預習就是隨便看看書或者劃一劃。對于老師即將要上的課程內容能掌握全部知識的僅僅只占到了6%,沒有預習、一無所知的學生占到了12%,也就是說大多數學生無法自主在家完成預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每天抽取早自習或課堂教學時間留給學生進行預習,同時營造自由、民主、和諧的預習氛圍,以小組討論或集體預習的方式,讓學生完成預習;在語文課上,則要讓學生充分展示和交流他們預習的成果,激勵學生的預習興趣。
二、實施有效的預習策略
(一)漸進式的預習指導
七年級入學開始,教師就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通過給學生發放“導學案”,明確預習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預習等,逐漸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八年級時學生已培養起了預習習慣,教師就可以布置預習的具體活動,如預習課文內出現的生僻的字詞,作家、作品,相關的背景知識,課文的初讀與思考,讓學生自己完成。到九年級,學生已經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也能夠熟練掌握基本的預習方法,可以讓學生完全自主設計預習方案,兼顧廣度與深度。
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習向老師提出問題、與老師同學討論、辯論,如果準備充分也可讓學生來講解課文,教師只做點評或補充、總結。在這種漸進式的預習指導中,學生從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從讀有收獲到讀有疑問,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終達到提高自覺學語文的能力。
(二)自主式的預習指導
讓學生善用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同學們在預習課文的時,將不認識的字詞標識出來,通過《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字典》注拼音、明釋義。工具書的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能夠加深學生對字的形、音、義的識記,提高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能力。
(三)感受式的預習指導
學習新授課之前,指導學生從全局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結構和體系。要了解教材的體例、單元文章構成的特點、重點和難點;通過初讀課文,了解文章的體裁、作家作品、寫作背景及其他相關聯學科知識,尋求與課文相匹配的生活經驗。
注重學生在課前的朗讀預習。每教一篇新授課文,都要讓學生在相關的背景下多遍地朗讀課文,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從文字中自主感受作者的真實情感,形成共鳴。通過讓學生摘抄出自己喜歡的語句,或寫出對課文的感受,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堅持課外閱讀,不但拓展學生的視野,吸收大量的信息和知識,而且還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激發學習的熱情,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掌握創新思維的方法。
三、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
預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它不但能讓學生勤于思考、自主學習,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學生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們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學生自己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的方法。同時,教師也要認真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學生才會有認真做的動力。除了傳統的課前小測試、課堂抽查,教師還可以嘗試使用小組競賽、個人展示、個人模擬教學、游戲檢查、辯論、小劇場表演等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預習。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及時、激勵性的評價與反饋,會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喜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語文課前的預習,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2008.
[2]葉圣陶,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82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