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英
摘 要:流行音樂作為最受歡迎的音樂種類之一,將其引入到初中音樂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的授課內容往往存在局限性,只是教授一些課本上規定的知識或曲目。但是這些固定的課本知識往往不受學生的喜愛,受到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學生往往對流行音樂比較偏愛。在這種趨勢下,教師應該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在教學過程中對流行音樂的引入。學習音樂不能僅僅是照本宣科地學習課本的音樂知識,還要與時代接軌,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因為音樂還是需要大家一起來欣賞,而不只是孤芳自賞。所以目前的初中音樂課堂應該引入流行音樂,以此來促進音樂課程的改革。
關鍵詞:初中音樂;引入流行音樂;探討
一、引入流行音樂對于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1.流行音樂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在這一時期學生都比較叛逆,思維也都比較活躍,對新鮮事物都比較好奇。流行音樂代表了當前時代音樂的特點,一般都很受年輕人的喜歡,尤其是青少年,其朗朗上口的旋律以及優美的歌詞正好迎合了初中生的喜愛,所以將流行音樂引入課堂,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所以在目前的初中音樂課堂中,加入流行音樂教學既能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又能滿足學生的喜好。
2.點燃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下,音樂教師教授的都是些名人作品,類似莫扎特、貝多芬這些名人的作品,雖然都是一些經典曲目,但是學生并不喜歡這一類型的曲目,教師在課堂上也只是講授一些乏味的樂理知識,原本應該生機勃勃的音樂課就像上一門枯燥的文化課一樣,毫無興趣可言,藝術氣息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將流行音樂融入音樂課堂教學,使得經典音樂不再壟斷音樂課堂,也會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和動力,也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
3.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
我國目前的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文化課的學習為重點,而音樂課就是我們常說的“副課”,就是不重要的課,所以學生不太可能利用空余的時間來學習音樂,他們對于音樂的學習主要還是來源于課堂,所以教師所教的知識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將流行音樂引入初中音樂課程教學,不僅能夠豐富上課的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還有助于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得到啟蒙,有往音樂方向發展的可能。
二、音樂教學的現狀分析
1.流行音樂的引用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教學效果
流行音樂是一種潮流的代表,學校將流行音樂引入課堂的初衷是為了創新課堂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但是流行音樂對于課堂教學只是一種輔助的形式,課堂最主要的還是教學方式,而不僅是內容,引入流行音樂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如果沒有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課程內容毫無目的性,那么流行音樂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就只是一種毫無用處的花架子,沒有達到課堂創新的目的。
2.教師要改變傳統觀念,對音樂教學進行改革
對于有些音樂教師來說,他們并不認同在音樂課上引入流行音樂的教學方式,他們堅持讓學生學習經典的音樂曲目,使得流行音樂在引入課堂的過程中受到了阻礙,使得音樂教學的發展更加緩慢。還有一些教師本身也不重視自己負責的這門所謂的“副課”,即使課堂引入流行音樂,但教學模式沒有改變,也不能使音樂課程改革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音樂教學的有效改革策略
1.選擇教育性強且富有正能量的流行音樂
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引入流行音樂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選擇一些教育性強且比較勵志的歌曲,這樣會有利于教學的進行,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一定要引入一些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流行音樂,選擇一些教育性強的音樂進行教學。比如,在“歌頌祖國”這個單元,我們可以選擇孫楠的《紅旗飄飄》這首歌曲。“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為你歡呼,我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歌詞響亮而雄偉,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
2.音樂課堂上合理導入流行音樂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電子產品的普及,多媒體也走進教育領域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如,在進行民族歌曲《青藏高原》的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可以在網絡上搜集一些有關青藏高原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還要搜集一些有關青藏高原的資料,讓學生在學習歌曲之前,充分了解青藏高原的雄偉氣勢,在學習過程中,才能用心地感受青藏高原這首歌。利用這種方式教學,不僅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而且還使學生對該歌曲印象更深刻,對學習更感興趣。
音樂不該被框架所束縛,應該擁有包容性。流行音樂代表著發展的潮流,人們應該用公平的眼光去看待它,發現它的閃光點,并將這些優點應用到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給音樂課堂一個新的面貌,促進音樂課堂教學的發展。對于課程改革需要循序漸進,持續不斷地探索,才能找到正確的改革道路,推動音樂課程改革的發展。
參考文獻:
林心怡.初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的探究[J].北方音樂,2018,38(9):148-14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