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棟
摘 要: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未來社會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信息素養中信息能力培養是核心,在基礎教育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搜集、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培養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語文;培養;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不僅是文化素養的延伸,也是傳統文化素養的拓展,信息素養包含著豐富的內涵,但其核心是信息能力,即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加工。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小學各科教學都滲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打破了傳統授課局限于課堂的圍墻,把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利用各種信息手段、各種信息渠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教師不僅授之查閱資料的方法和策略,而且還要授之運用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讓學生參與的教學,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查閱和運用資料,在經歷的過程中調動了興趣,形成了技能。下面我就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談談自己的心得。
一、明確職責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和基礎
搜集資料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實踐探索活動中的一種學習形式,它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建構的知識體系為基礎,以自己的需要為目的,以興趣為手段的一種高效學習模式,學生通過網絡、電視媒體、報紙雜志等媒介自主探索,搜集與目標相關的各種材料,然后對所搜集的相關資料進行整合,科學、合理地取舍,最后歸納、總結出所求的答案。這種教學策略的運用是對傳統教學手段的一種顛覆,打破了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同時也就推翻了教師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搜集資料這個環節自己扮演的角色,要給學生力所能及地提供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獲取所需的相關信息,這樣教師的職責就是服務者、引導者和推動者。教師只有明確了自己的職責,才能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二、給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和探索的時間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保障
搜集資料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實踐、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思考、尋找的過程,具有非常的不確定性。它和學生自我知識的構建能力和自我學習資源的整合能力息息相關,同時也決定了搜集資料的效率。鑒于不同的個體搜集資料的能力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的分配上要關注到全體學生,不能一刀切,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便利的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室,在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在生活中去查詢、去搜集,在生活中學知識、用知識,把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落到實處。如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課時,我提前一周給學生布置了搜集關于貓的相關資料,在授課的時候我讓學生交流、分享自己搜集的相關資料。剛一入題,學生便迫不及待地匯報他們查閱的關于貓的知識、趣聞。有的同學介紹外形特點,有的同學介紹生活習性,還有一位同學結合自己的觀察,把貓抓老鼠的情景描述得惟妙惟肖,他講得繪聲繪色,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然后我讓他分享一下自己獲取資料的方法時,他說自己在網上查了一部分資料,爸爸給他講解了一些知識,結合自己讀過的關于貓的書籍,自己才對貓的生活習性掌握得非常透徹。所以,查閱資料時要給學生提供空間和時間,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掌握了技能,使他們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掌握了處理信息的方法,而且還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在以后學習動物、植物的過程中會主動地運用這一方法獲得資料,這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還使他們受到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三、共同搜集,適時引導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主要手段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但不意味著教師就無所事事了。相反,教師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教師要起到引領作用。我們都知道,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這些學困生,引導他們去搜集資料,激發他們大膽嘗試、實踐的興趣。這樣循序漸進的引導,做到由“扶”到“放”,使學生逐漸掌握搜集資料的能力。另外,教師也要參與到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去,抓住重點資料的搜集、整理,做到心中有數,指導的時候會有的放矢。教師的參與會給學生帶來動力、啟發和引導,會拓展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生活經驗,使學生更有目的地、有興趣地、有信心地去搜集資料。當然,在資料的搜集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學生搜集資料的方法要進行合理的評價,給予方法的指導,對一些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暗示指導,如你可以去圖書館查詢,你可以上網查詢,還可以問自己的爺爺、奶奶等,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渠道去搜集信息。
總之,搜集資料的能力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必須要掌握的技能,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要注重多渠道搜集信息的方法,并能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有效的加工、整合,然后去解決具體的問題。
參考文獻:
王文華.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在地理活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