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圖像是當今社會信息傳遞的重要形式,圖像識讀是美術學科特有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圖像識讀能力應注重趣煉“三力”,夯實圖像識讀基礎;要借趣形象化,深化圖像識讀理解;要在美趣制作體驗中,提高圖像識讀水平。
關鍵詞:圖像;識讀;核心素養
信息時代的今天,圖像已成為信息傳遞的重要形式。圖像識讀作為美術學科特有的核心素養,是當今人們學習、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素養。對于小學生來說,從對圖像感興趣,到探究圖像、描述圖像,再到自主識讀圖像,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現代學習論認為,學生只有在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時,學習效率才高。美術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循兒童的認知心理規律,創設形式新穎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培養圖像識讀能力的教學目標。
一、 趣煉“三力”,夯實圖像識讀基礎
所謂“三力”,即觀察力、想象力、感受力,是圖像識讀最重要的三種能力。識讀圖像首先要“會看”。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能整體地看懂主要內容;能有主次地看,特別要能深入細致、敏銳地發現并思考作品中被夸張的特征,進而窺視作者的創作情感。能把觀察、想象、感受關聯一起提取有用的訊息,感受作品的內涵。圖像識讀的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的形象性的不協調關系,再次昭示激發兒童興趣對促進兩者和諧統一發展有重要意義。如美術第一冊《媽媽和孩子》中講解作品《母親保護她的女兒》時,我讓學生做出“母親保護孩子”的動作,設計“夸媽媽”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講述母親在危難時保護孩子的故事;小組上交流討論:①母親用什么保護兒女?②圖中母親的形象哪些地方被夸張?③表現畫家什么樣的情感?使學生在愉悅的動態中理解到畫家對母親面部和手臂形態特征的夸張,是為了更好地表現母親臨危不懼保護孩子的決心,粗壯有力的手臂象征著對孩子最堅強的保護,同學們從中感悟到畫家歌頌偉大母愛的思想情感。
二、 借趣形象化,加深圖像識讀理解
小學生處于圖像識讀的初級階段,看圖往往憑自己的感覺和第一印象評價,并不在意作品的藝術水平和價值,不善于深入地分析、思考、解讀作品內容,感受作品的內涵和意義。面對這一教學難點,教師應把抽象的識讀內容形象化,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想象、比較、感悟等探索活動,以深化對圖像的識讀。如教學第一冊《好看的線條》,針對線比較抽象的問題,我通過小精靈做著一個又一個的有趣動作,帶出一條條有特色的線條,學生在興趣盎然地觀看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直線、斜線、折線、波浪曲線等各種不同的線條。我不失時機地設問:小精靈送給我們這么多禮物,誰能說說這些禮物都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引導學生說出各種線條的形態特征。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悟這些線條所傳達的不同情感,我將它們進行形象化地處理:我分別把水平直線畫成一根平放地面的鋼管;把斜線添加成一個方向標;在折線的每一段的末端加上箭號;又讓一名學生上臺舞動彩帶,呈現波浪曲線。我發現經過形象化的處理,學生的興趣更濃,反應更敏感,更容易感受到直線給人以平穩的感覺,斜線具有方向感和動感,折線表示方向改變,曲線傳遞出活潑優雅的情感。在追尋“線是什么”的教學中,我通過電腦課件播放“藏線”的圖像:從小溪潺潺流水到小樹亭亭玉立,從沙沙小雨到雷鳴電閃,從快艇劃過的水波到宇宙行星運行軌跡……,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樂趣,同學們從視覺感受上升到意象感受,體會到自然界有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線條表達,線是自然現象的一種表現形式。
三、 美趣制作體驗,提高圖像識讀水平
識讀圖像就是能用聯系、比較的方法對美術作品、各類圖像進行整體觀看,感受作品造型、色彩、材質、肌理和空間等形式特征,能通過閱讀資料思考、討論等方式識別與解讀作品的內涵和意義。學生參與圖像識讀的實踐制作活動對促進圖像識別能力的提高有重大的作用,許多東西光看是得不到的,比如各種材質的性能和用途、美術作品的制作程序,以及圖像中哪些特征需要夸張、哪些特征可忽略等等都得通過實際制作才能體驗得到。通過實踐制作學生對作品所傳達的意義也理解得更深透。這些積累都為之后的圖像識讀做好準備。筆者教第七冊《蔬果動物》時,組織學生分小組探究茄子、蘋果、香蕉、橘子、金橘、蘿卜等蔬果的形態、顏色、材質、肌理特征,并討論可派以何種用途,再由小組合作制作自己喜愛的蔬果動物。當同學們興致勃勃完成制作任務時,也從實踐活動中獲得體驗,對蔬果動物有了新的認識,在交流評價時發言熱烈,說出了很有見地的意見:“螃蟹用紅蘋果切片做背,用胡蘿卜切削成形做大鉗子和腳,插上火柴頭當眼睛,不僅很像,而且顏色搭配得也好。”“刺猬刺是尖的、細長的,頭是小的、可作品中刺制作得太粗太短,頭太大,不太像刺猬,身子用白蘿卜做,顏色與實際相差太大……”儼然如專家的點評一樣,讓人心服口服。
托爾斯泰說過:“與人交流一次,往往比多年閉門勞作更能啟發心智,思想必定是在與人交往中產生。”交流評價是一種雙贏的教學活動,主要是促進學生發展。被評者聽到中肯的意見,有利于修正提高;評價者得到一次圖像識讀訓練,在對作品分析、探究、判斷、評價的過程中,自身的圖像識讀能力也得到歷練。
作者簡介:
魏永平,福建省建甌市,福建建甌芝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