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鋼
摘 要:素質教育與體育教學的結合已經是當前非常受體育教師重視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抓好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與各項體育能力的發展。如今不少新型的教學方法融入了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學體育教學中,啟發式教學就是其中一種。主要以中學體育的足球教學為切入點,探討啟發式教學在足球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方法。
關鍵詞:中學體育;啟發式教學;足球教學;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有比較好的發展潛力,在教學領域已經發揮了不可忽視的教學作用,充分突顯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指導作用。針對中學足球教學尚未達到理想發展狀態的這一問題,中學體育教師應該將優質的教學方法引入課堂教學中,改變中學足球教學的發展狀態,使其朝著健康發展的方向進行轉變。
一、中學足球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啟發式教學實際上就是教師在課堂上不斷為學生提供思考線索,并為其提供思維方式的指導,以促使學生自主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有效教學方式。在中學體育的足球教學中開展啟發式教學,這是當前足球教學的重要發展趨勢[1]。
具體而言,在中學足球教學中融入啟發式教學法的教學意義可以體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啟發式教學法可以點燃學生對足球運動的學習熱情。足球向來都是比較受歡迎的球類運動,但是不少學生在實際的足球教學活動中卻缺乏積極參與的興趣。歸根結底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沒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與學習興趣,啟發式教學法卻能夠滿足這一要求。
其次,啟發式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地去了解足球運動的規律,讓學生能夠在適當的教師指導之下發揮自主思考能力,自主揭示足球運動中蘊含的規律,提高學生的足球訓練效果。
最后,啟發式教學法的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這是因為啟發式教學法更多地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發揮的是指導作用,學生始終是學習活動中的主體,這一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嘗試、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自主積累學習經驗,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進而增強其學習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啟發式教學法在中學足球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啟發式教學法在中學足球教學方面有許多積極的教學價值,教師應該積極地將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以推動足球教學的高效開展。
(一)創設啟發式的教學情境
在啟發式教學中,中學體育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在足球教學中的教學優勢,將其融入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能夠在走進情境的時候受到啟發,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朝著教師所啟發的思維方向去自主探索與思考[2]。例如在足球運動的顛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創設啟發式的教學情境:“你們能否嘗試利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去連續地接觸足球,同時對足球進行有效的控制,讓足球在規定時間內始終不落地呢?”通過這樣的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師可有效激起學生的興趣。這主要是因為這一問題具有啟發性的同時,也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夠增強學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動參與到足球顛球運動訓練之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足球技巧的掌握程度。
(二)利用足球賽事視頻輔助啟發式教學
在中學足球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觀看足球賽事視頻,可以讓學生發現更多的知識,進而使其在足球訓練的過程中自主地去驗證這些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足球訓練方面的成就感與自信心。而在學生觀看足球賽事視頻的時候,教師還可融入啟發式教學法。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足球賽事中自己覺得高超的足球技術,這可以啟發學生有意識地對其進行模仿與練習。例如有的學生在觀看足球賽事視頻的時候,發現有個運動員的走位技術非常好,就會提高自己的觀察專注力,抓住這位運動員在走位時的技術動作,在課堂上的自主練習中,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三)抓住學生不足之處進行啟發式教學
中學生在足球教學活動中,難免會存在一些技術或者動作方面的缺陷,教師可以抓住這些不足之處來展開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能夠糾正自己的訓練錯誤,及時地解決足球訓練方面的問題,有利于保障學生的足球訓練學習效果[3]。比如在足球踢遠踢準這方面的教學中,有些學生在訓練的時候很難將腳部力量發揮出來,大腿沒有合理地擺動起來,踢球的動作不規范,影響了踢球的質量,也就很難將足球真正踢遠、踢準。針對這方面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踢球點前面1米處的位置進行助跑,再認真看準踢球的球點,之后擺出踢球的正確動作,向著目標發力,可以提高學生的足球訓練成效。
總之,中學足球教學的低效化問題受到了教師的重視,將啟發式教學融入進來,無疑可以改進這一問題,有利于提高中學足球教學的有效性,保障學生的足球技巧學習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甚至可以在足球教學中鍛煉自己的健康體魄,達到中學體育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帥圃.淺析啟發式教學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 中華少年,2018(21):93.
[2]方潤森.啟發式教學在中學足球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8,8(12):106-108.
[3]佚名.初中體育足球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J].東西南北(教育),2018(3):113.
編輯 李燁艷